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功夫 > 太極文化

董英杰《太極拳釋義》節(jié)選


(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于骨,勁蓄于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

 (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譏,故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四)、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五)、太極十三式,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故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顎,氣沉丹田之類。功夫到后,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jié),此乃意會而不能言傳者。學者要細心體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滯重力沉,致難于輕靈。

 (七)、提頂?shù)鯔n。提頂要天柱頭容正直,吊檔則氣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勁時胸要稍稍含虛,發(fā)勁時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駝背。

 (八)、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校正姿勢,第三趟再加意形。純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

 (九)、知覺懂勁。要多推手,自得粘連黏隨之妙。如無對手,勤練架子,及時時以兩臂摸勁,假想敵人進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勁。

 (十)、推手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之重心,時時在我手中。

 (十一)、太極拳行住坐臥,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之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

 (十二)、初步練拳時,覺身軀酸痛,此乃換力,不必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覺腰腿輕快,神滿氣足。

 (十三)、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功勁。太極拳有粘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摸勁、按勁、入骨勁、摔動勁、掛勁、搖動勁、發(fā)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蓄勁、放箭勁、等勁,等等以上諸勁。僅述大概,領略各種勁,在知覺運動中求之,一人求之較難,二人求之較易,因人是活物,發(fā)勁之外,尚有靈感作用,務在人身上求之。如無對象,在空氣中求之,如打沙包轉鋼球,俱無用也。

 (十四)、太極拳論云。其根于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發(fā)勁之原理也。再有禁忌,如膝不可過足尖,伸手不得過鼻尖,上舉不得過眉,下壓不得過心窩, 此古之遺訓也。如違此禁忌,力卸矣。變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過鼻尖矣,力已卸矣。但左胸往后稍含,腰部稍稍左轉,力又足矣。此變化在胸, 主宰在腰也。形于手指者,渾身松靈,剛堅之勁,在于手指。則如純鋼松軟之條,上有鐵錘,向前一彈,所向披靡,無法御之。學者細心推敲,不久可得內家真勁。手法特別者,不在此禁。

 (十五)、人乃動物,并具靈感。譬如我以拳擊一人,彼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靜物則不然,如懸一沙包,垂懸不動,拳擊之后,當前后鼓蕩,然其鼓蕩之路線,乃一定之路線。向左擊之,向右蕩回,此乃物之反應也。人則不然,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家有穩(wěn)、 準、狠三字,等求我不發(fā)勁,發(fā)則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穩(wěn)準狠,須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似動未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著,所向披靡矣。

 (十六)、或云練太極拳后,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松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松軟之后,笨力變?yōu)檎鎰乓印N羧酥^笨力稱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間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為本錢,松軟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錢可做大事業(yè),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yè)無成也。故得太極拳真理以后,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

 (十七)、道經(jīng)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在此原子時代,何物非陰陽。故行功論有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偏沉雙重,陰陽不勻也。故讀者于舉手投足,務須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摩之。

 (十八)、太極文武解。文武二字,文以養(yǎng)身武以御敵。

 (十九)、以上寫出各條,均經(jīng)驗也,理論也。真實功夫,尚須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純熟,自得得心應手之妙。練功時最好少求理論,多做功夫。余曾曰: “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拳術界中人多講義氣,學者當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則為師者必盡心教導。此雖世俗之理,但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

 (二十)、孟子曰: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鹬咨希砸,水之潤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殺,天之性也。惡勞好逸,懼死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風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堅,秋冬不凋,人知禮義,見義勇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練之后,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漸漸棄后天而轉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者得此勁后,當知余言之非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