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門派

閣皂山派/高玄派/洞淵派/北帝派/天臺派/天臺派/ 重玄派

閣皂山派

    即靈寶派。漢末以來,葛玄傳古靈寶經(jīng),經(jīng)葛洪至葛巢甫,創(chuàng)立經(jīng)箓派道教的靈寶派道團。靈寶派在宋元間以閣皂山為本山,主要在民間活動。閣皂山萬壽崇真宮第四十六代宗師楊伯,元代曾被封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宋元間靈寶派主符咒齋醮和度亡祭煉之術,但亦摻合進雷法和內(nèi)丹術。參看靈寶派條。

    高玄派

    高玄派祖述葛玄,以修習老子《道德經(jīng)》為主。尊奉老子和無上真人尹喜。同時還修習《想爾注》、《老子內(nèi)解》、《老子節(jié)解》等經(jīng)文,取得法師職位者,授予高玄派道德紫虛大箓。此派有自己特定的經(jīng)戒和傳承威儀,唐后融入上清道法中。

    洞淵派

    晉末馬跡山道士王篡得《洞淵神咒經(jīng)》,開洞淵道派,入唐而盛。唐代道士韋善俊、葉法善、尹愔等,皆為洞淵派道士。洞淵派道士受洞淵三昧法箓,其法上辟飛天之魔,中治五氣,下絕萬妖。洞淵派屬于經(jīng)箓派道團。

    北帝派

    上清派支派。屬于經(jīng)箓派道教。唐代道士鄧紫陽,誦天蓬咒,感北帝授劍法,見重于唐玄宗,開北帝派。鄧紫陽傳其子鄧德成,后有鄧延康、黃洞元、瞿童、何元通傳其術。北帝派傳《北帝經(jīng)》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禍之事。

    天臺派

    上清派支派。唐代上清派以茅山為本山。至司馬承禎,又開天臺山道派和衡山道派。司馬承禎居天臺山,和陳子昂、李白、孟浩然、宋之問、王維、賀知章等交游,道功甚高,傳薛季昌,薛傳田虛應,田傳馮惟良、徐靈府、陳寡言等。天臺派和衡山派皆是唐代傳上清經(jīng)箓的道派。

    天臺派

    升玄為靈寶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nèi)教經(jīng)》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后成為升玄內(nèi)教弟子,逐次晉級,授以相應的經(jīng)戒和法箓,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級的無上登天畢券,唐代后升玄派融入靈寶派。

    重玄派

    道教哲學流派。重(音蟲chong),為重復之義。其意從《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來,該派以重玄之義解《老子》,認為老學要義在于“玄之又玄”,以達到哲學思想上的無滯。重玄哲學,始于東晉孫登,后來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陳道士諸柔,隋道士劉進喜,唐道士成玄英、李榮、蔡子晃、黃玄頤、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杜光庭、王玄覽,皆闡發(fā)重玄之義。重玄家融匯佛學的的“雙遣法”,以《莊子》“無為”、“忘心”說為基礎,采佛教破除妄執(zhí)意,力圖超越玄學,又稱越佛學,將道教哲學深化為一種“重玄”哲學,這就是道教的向老莊哲學復歸且深入發(fā)展的標志。道教重玄學既遣有、無,又遣非有非無;有無雙遣,本跡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思維、修持理論上融會貫通,為內(nèi)丹學哲學支柱之一。該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為突出,后杜光庭、陳景元亦繼承其學說,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