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家經典

《道德經》第九講:老子智慧與人際交往的識人

   這一講,我們來談談在人際交往中首先有一個“識人”的問題,中國的老百姓以前有這樣的諺語:“不識字好吃飯,不識人沒飯吃。”你看識人多重要!有的企業(yè)家還有這樣的話:“用人不當,有業(yè)等于無業(yè)。”你看問題多嚴重啊,不識人用錯人把事業(yè)都毀掉了!因此“識人”在人際關系中是一個多么重要的問題。那么老子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什么智慧呢?

 
知人者智
  老子說:“知人者智。”(第33章)老子說能認識別人,是一種心智、智慧。一個人在人際關系中對于交際的那人、那些人不了解,就是缺少了人際交往中的心智、智慧。
  既然是“智”,那么也有個智商的問題。老子那個時候,沒有智商的理念,今人智力有智商的說法,我們不妨將傳統的東西加以現代的解讀。智商叫做IQ,就是指智力的商數,現在通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來的智商公式:
  實足年齡就是人的實際年齡,智力年齡是一個人通過智力測試后達到的年齡。比如一個孩子10歲,但是他測試后能達到12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那么他的智商是120,這就是比較高的智商了。因為研究結果和現代測試表明,人的平均智商大約為100。這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孩子了。
  智商是智慧的表現。確實在“知人者智”這個智商上也有不同的,有的人特別厲害,智商很高。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事業(yè)不成功,人生很糟糕,就是老是跌在別人的手里,不識人。
  我們來看歷史上這方面智商特別高的人。大家都知道,商代有個亡國之君叫商紂王,也有一個賢能智慧的大臣叫箕子;箕子是太師,還是紂王的叔父。他真厲害啊,他的“知人者智”,那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有一次箕子發(fā)現商紂王怎么用上象牙筷子啦?他心里邊咯噔一下,他馬上反應出來的是這下可壞了。商紂王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他的陶器做的餐具了,因為他會瞧不起了啊,那多老土啊,和象牙筷子配不上了!那么他必定還會要求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這才配對!
  再說,商紂王一旦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他就一定不會再去吃豆呀、藿呀這一類普通的蔬菜了,一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胎那些精美食物了。
  再說啦,商紂王要吃那些牦牛、大象、豹子胎等精美食物了,就一定不會再穿上粗布短衣,在茅草屋子下吃飯了,那么就會穿著多層錦繡的衣服,建造寬廣的房子、高大的樓臺了。按照這樣的變化追求下去,那么天下的東西都不夠他一個人享用了。
  箕子說了一句非常睿智的話:“吾畏其卒,怖其始。”這意思是:我害怕它發(fā)展的最終結果,因此我害怕它開始的萌芽。這種認識人的洞察力是非凡的。這就是“知人之智”!箕子從商紂王使用一雙象牙筷子這個細節(jié)上,可以聯想到一步步危險的發(fā)展,以及最后的結果,知道紂王的未來,預感到將會帶來天大的禍害。因此他對于開始的萌芽苗頭就非常敏銳,非常警惕,又非常害怕,但又萬分無奈!
  后來的歷史證明了箕子的明智、高明,歷史真的如他預料的那樣。過了五年,商紂王已經變得實在不象樣了,他建造了肉林,還有酒池,酒糟都堆成了山,還有用火烤人的銅烙刑具,后來商朝也就這樣滅亡了。大家想一想啊,箕子知人的智商是很高的了。
  箕子的高明還可以再舉個例子,商紂王后來是不分晝夜地喝酒,喝得連日子都忘記了。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來,就問左右的人:“今天是哪一天了?”可是邊上的人一個都不知道是什么日子,于是就派人去問箕子;有睦镉质强┼庖幌拢南脒@下又壞了,他對自己手下的人說:“做天下君子的人、一國的人連日期都忘記了,天下就太危險了。全國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那么我也就危險了。”大家看,箕子是多么地知道別人,又知道自己。∷嵌嗝赐葱募彩装!大家想想,箕子會怎么辦呢?是回答,還是不回答呢?最后聰明的箕子只得選擇一個辦法,他說自己也喝醉了酒,推辭說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了。這是沒有辦法啊,只能裝糊涂了。不過后來商紂王還是把他囚禁了起來,后來周武王滅商以后才把他放出來。
  其實這種能認識人的高智商的人,不僅政治家、大企業(yè)家、大學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 
  有的人識人的本領太大了。管仲有一次和齊桓公商量攻打莒國的事情,這是軍事機密,非常保密。但結果是,不多久就在國內傳開了要攻打莒國的消息。管仲是多厲害的能人,他自己沒有泄密,齊桓公也沒有泄密,那是怎么回事呢?查來查去,想來想去,沒有個結果。還是管仲高明,最后他想到了,國內一定有一個智慧極高超的人。齊桓公想到了,有一天在一些服役的人中,有一個拿了木棒槌的人向臺上仔細地瞧著他倆,也許就是這個人。
  后來終于找到那個人,叫東郭垂,管仲問他,是不是他說的,東郭垂也不隱瞞。
  管仲這么聰明能干就是想不通啊,于是就追問他:我沒有說要打莒國,你為什么說攻打莒國?
  東郭垂說:君子有三種臉色常常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一是欣賞音樂時的那種自得其樂的臉色,二是家里有喪事時的那種悲哀清凄的臉色,三是要用兵打仗時的那種嚴肅憤怒的臉色。那天我遠遠地看到,你在臺上臉上帶著嚴肅憤怒的表情,這是要用兵打仗的臉色。你嘆氣而不歌唱,談論的是莒國,你舉起手臂指向的是莒國。我私下考慮那些小諸侯國中,沒有降伏的不就只是莒國嗎?所以我說出了攻打莒國的話(《說苑》)!有意思的是,管仲、齊桓公沒有因為他泄漏了軍事秘密而處罰他,因為是他們自己泄漏的,非但沒有處罰他,而且賞識他的高智商,并賞賜給他俸祿。
  我讀這個故事時,心里很有觸動。這個人識人的智商這樣高,而他只是一個在做苦力服役的人。他從動作、臉色上知道了管仲、齊桓公想打仗,而且準確地判斷出要打哪一個國,這甚至讓智商特高的管仲一時都想不出其中的道理來。
  這兩個高智商的事,說明了什么呢?
  一是說明了老子說的“知人者智。”(第33章)能認識別人,確實是一種心智、一種智慧。人際交往需要這種“智”,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這種“智商”。
  二是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們有時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就能了解人,在無聲中聽到信息,在無形中看到信息,從而解讀出這個人、這個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以后又會怎樣,等等。
  三是老子的話雖然很簡單,但是他是對一種歷史的、現實的人際交往經驗的總結,而且可以一直指向未來,所以對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時段中的現代人依然有用。
  那么有的人要問了,我們也許達不到像他倆這樣的高境界,那么我們用怎樣的方法去認識一個人呢?
  我們先來看晉商的故事。山西的晉商最有名的是搞大票號、大商行,大家想一想搞金融的,都是每天要和大把大把的錢打交道的,那么選擇什么人來辦事、管理、操持就十分重要了,一旦不識人,用錯了人,有業(yè)就變成無業(yè)了。
  據說他們考察一個人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也就幾個字,但是令人感嘆認識人的到位。這些字就是:“遠”、“近”、“易”、“煩”、“危”、“卒”、“雜”,等。
  什么意思?這就是提供你去考察、認識一個人的視角、切入點、坐標系統。
  比如第一、第二是“遠”、“近”這兩個方面,是教你遠距離、近距離地考察一個人。這個人當他一個人在外地很遠的地方辦事,沒有人監(jiān)督他時,他是怎樣辦事的,特別要考察他忠心不忠心、忠誠不忠誠。相反這個人他就近在你身邊辦事,看他什么呢?看他是不是尊重、敬重你,而不是因為親近而狎,就沒大沒小,骨頭輕了,態(tài)度不莊重。
  還有三是“易”,是干容易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現。四是“煩”,是干繁瑣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現。五是“危”,是干危險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現。六是“卒”,是面對突然發(fā)生的意外事情,看他怎樣對付。七是“雜”,是面對紛雜亂麻樣的事情,看他怎樣處理,等等。
  大家想想,這樣的不動聲色的考察,那多厲害!這說明山西商人要干好自己的事業(yè),他們充分知道老子“知人之智”的重要,而且歸納出一套有效的“知人”的方法,這也是山西商人的“知人之智”。
  那么,他們的智慧又從哪里來的呢?我后來發(fā)現,他們是從傳統文化中來的。
  《莊子•列御寇》中就這樣寫道:
  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
  近使之,而觀其敬;
  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
  醉之以酒,而觀其則;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這說得非常精警!第一條,是讓他到遠的地方去,觀察他是否忠誠。第二條,是讓他在近處,觀察他是否莊重謹慎。第三條,是讓他干繁雜的事,觀察他是否有才能。第四條,是突然發(fā)問,觀察他是否有知識。第五條,是給他一個緊急的期限,觀察他是否講信用。第六條,是委托他財物,觀察他是否仁義。第七條,是告訴他危險的事情,觀察他是否有節(jié)操。第八條,是在他喝醉酒時,觀察他是否不忘準則。第九條,是讓他混雜地相處,觀察他是否失態(tài)。用這九條去觀察,那么不好的人就被考察、區(qū)別出來了。當然賢者也分辨出來了。
  你看,山西商人那些條條就是從這種智慧中化出來,并用來認識一個人的,這多聰明啊!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個寶庫,里面有價值的、可以為現代人利用的東西很多、很美妙!
 
知己者明
  老子教導我們:“自知者明。”人際關系是自己和別人打交道,只了解對方一方不行,還要了解自己,深刻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就是一種明白、一種聰明、一種精明。
  人人都以為了解別人是困難的,認識自己有什么難啊?錯!其實了解自己并不容易,有時比了解別人更困難!所以老子選擇了一個“明”字,好耐讀!
  什么叫“明”啊?“明”是對著黑來講的,是對著盲來講的,“明”是眼力好,盲是喪失了視力。大家都知道看別人看得見,因為眼睛長在我身上;大家知道自己看自己的后背看不見,看自己的頭頂看不見,也因為眼睛長在我身上。這是自我的盲區(qū)。
  老子的教導,讓你走出自我的盲區(qū),進入自我的明察中去,面對自我應該具有一種明智、一種聰明、一種精明。
  那么,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我們來講一講國畫大師張大千,他很有自知之明。徐悲鴻曾經稱贊他可以領五百年畫壇之風騷,然而張大千說了一番話:“當代的我國畫壇,人才輩出,我側身其中,常感得益良多。真的,不是說客氣話,能把山水竹石畫得清逸絕塵,我不及吳湖帆;論氣韻的剛柔相濟,我不及潘心畬;明媚軟美,我不及鄭午昌;畫瀑布山嵐,我不及黃君碧;論寓意深遠,我不及陳定山、謝玉岑;畫荷菱梅蘭,我不及鄭曼玉、王個簃;寫景入微,不為方寸所囿,我不及錢瘦鐵;畫花鳥蟲魚,我不及于非闇、謝稚柳;畫人物仕女,我不及徐燕蓀;畫鳥鳴猿躍,能滿紙生風,我不及王夢白、王慎生;畫馬,則當數你徐悲鴻先生,趙望云當然也是佼佼者;還有汪亞塵、王濟遠、吳子深、賀天健、潘天壽、孫雪泥諸道兄無一不在我之上。徐先生說我能領五百年畫壇的風騷,我哪里擔當得起啊!”張大千一口氣能說出二十多個畫家的名字和他們的藝術特點、風格,一連都說“我不及”,此絕非虛情假意的人能夠做到的。藝術家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的比比皆是。張大千能接著徐悲鴻的話,馬上隨口答出來,真是“卒然問焉,而觀其知”了,而且不僅觀到了其知,又觀察到了他自知之明之智。惟其如此,因此張大千能夠不斷完成自我的超越,終于成為一代宗師。 
  我們再來看一個國際大企業(yè)家由“不自知”到“自知之明”的經過,以及給人們的啟發(fā)。
  美國的約翰•D•洛克菲勒很厲害,據說23歲時就全力追求他的賺錢目標,到33歲賺到了100萬美元,43歲他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壟斷公司企業(yè)“標準石油公司”。據說當時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周的收入可以達到100萬美元。他非常了解商場、了解競爭的對手,否則他不會勝利,但是他對于自己卻缺乏全面的了解,缺乏正如老子說的那種“自知者明”。
  他不知道財源滾滾正在向自己滔滔涌來的時候,自己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怎么回事呢?到53歲時,因為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煩惱、憂思的賺錢生活中,他已經很快向著墳墓走去。你看他,失眠,消化不良,頭發(fā)和眼毛都掉了,整個人“像個木乃伊”。他不知道就在拼命賺錢的過程中,自己也正在一滴一點地變化著,最后是醫(yī)生告訴他身體的惡化情況,讓他選擇一是財富和煩惱,一是生命本身。
  洛克菲勒在醫(yī)生和事實的面前,他才開始真正從這一角度來認識自己,于是他選擇了后者,即是生命,即是退出原來那種生活。有人說他如果再不認識自己,那么他很快就結束了生命,五十幾歲就死了。正因為他頓悟了,及時有了解自己之明,因此有人說他多活了四十多年(《天津法制報》吳章文)。他退休了,重新調整了自我,結果他竟然活到98歲。
  正因為重新認識了自己,有意思的是,他的這種自知之明又促使他重新去認識金錢與事業(yè)。他從以前貪欲地占有財富轉變?yōu)闊嵝娜プ龃壬频仁聵I(yè),比如他曾經捐出數百萬美元,去支援一所因抵押權而關閉的學校,將它建設成為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他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性基金會,致力于消解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無知。在他的資助下,發(fā)現了盤尼西林,以及其他多種發(fā)明。
  這個事實也說明要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真正認識自己,會給人生、給人際關系開拓出一個新的景象、新的成功來。
 
既知人又知己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這是何等美妙的人際交往的智慧啊!老子非常懂得辯證法,他教你得把兩方面辯證地結合起來。只有一方的“知人之智”不行,只有另一方的“自知之明”也不行,而應當合起來,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這就在人際關系中做到明智了。
  我們想起《孫子兵法》中的智慧,這是可以和《老子》的智慧互動解讀的!秾O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你看,要打仗百戰(zhàn)百勝,就得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那么如果追問下去,只知己不知彼,或是只知彼不知己呢?那么結果就是一勝一負。什么意思?就是勝敗各占50%。如果不知己也不知彼,那么結果可想而知了,那就是徹底失敗!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
  如果我們來解讀一下軍事家孫臏與龐涓中的“知己知彼”與“不知己知彼”的情況是很有意思的。龐涓和孫臏本是同學,一起學習兵法。后來龐涓到魏國擔任了魏惠王的將軍。他有“知人之智”,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完全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但是可惜的是,他又沒有進一步正確引導自己的“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比如向孫臏好好學習討教,再比如強強聯合起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而是認為同行是怨家,妒忌他。龐涓暗中派人召來孫臏,當然是不懷好意的,特別看到魏惠王對孫臏很器重,就更加重了對孫臏的妒忌。于是龐涓盜用法令,削掉了髕骨,弄斷了他的雙腿,還在他的臉上刺字,目的是不讓孫臏露面,那就沒有人超過自己了。
  從這里看到,孫臏和龐涓同學一場,當然也了解龐涓,但是可能沒有深層地了解,特別是沒有在已經變化的時空中了解他的心態(tài)、行動,所以沒有能及時地識破龐涓的暗算。他應召而去,又失去了寶貴的雙腿。這可以說,孫臏的“知人之智”還有不夠的地方。但是孫臏畢竟是孫臏,他足智多謀,在沉痛地反思了這一切后,當然讀懂了龐涓其人,開始深層地“知龐涓其人”了,所以利用齊國使者的來訪,逃出了魏國,投奔齊國。龐涓沒有能料到孫臏的這一招,被他逃出了自己設置的牢籠,這是龐涓沒有能深層地“知孫臏之智”。
  此后事情的發(fā)展是龐涓越來越不了解孫臏與自己,而孫臏卻越來越了解龐涓與自己,因此雙方打仗,龐涓必敗是注定的了。
  其后在公元前353年,魏國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齊威王本想請孫臏為將軍,孫臏很有自知之明,辭謝了,只擔任個軍師。這可能還有一招智慧,就是我孫臏不出頭露面,讓你龐涓不能摸清齊軍的底細。這樣就變成我知你的謀略,而你不知我的謀略。
  齊國將軍田忌原來打算領軍直至趙國救援,孫臏想出妙計,就是引軍直奔魏國的大梁,直接攻打它的都城。因為此時魏國的精銳部隊都用在攻打趙國方面去了,那么城里必定空虛得很,這一攻打必定使得魏軍放棄趙國而急忙來自救。正如孫臏所料,魏軍果然這樣做了,而齊軍就在魏軍返回途中的桂陵地方以逸待勞,狠狠打擊了他們,大破魏軍。這就是有名的一舉兩得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zhàn)”的故事。根據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在桂陵之戰(zhàn)中齊軍大敗魏軍。從這里可以看到,孫臏與龐涓在知人、知己方面綜合水平的高低了。
  過了十三年,魏國又和趙國聯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的將領田忌還是采用直撲魏國大梁掏老窩的方法,迫使龐涓趕快離開韓國來救大梁。孫臏又出奇謀了,他對田忌說:“魏國兵很勇敢,一向看不起齊國兵,認為是膽小鬼。我們就來個因勢利導,命令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后造十萬灶,第二天造五萬灶,第三天造三萬灶。”這里要說一說,什么叫“十萬灶”、“五萬灶”、“三萬灶”?今人主要有兩種解釋,舉個“十萬灶”的例子來說,一是說供應十萬人吃飯的爐灶,一是說十萬個爐灶。前一說法是十萬人,而爐灶多少不知道;后一種說法是爐灶十萬個,但吃飯的人數不清楚。雖然不能斷定誰是誰非,但不太要緊,因為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根據爐灶可以判斷出軍隊的人數來。龐涓行軍三天,看到這種情況,心里很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進入我國境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已經超過半數了。”于是他舍掉他的步兵,用輕銳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一直在觀察形勢,看到龐涓上鉤,估計這天晚上龐涓會追到馬陵,他就埋伏了重兵,還在一棵大樹上削了皮,寫了“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幾個字,并約定:“晚上一看到有火光亮起來,就往那兒射箭!”有意思的是,龐涓真的來了,他想看樹上寫了什么,就取火照著看,還沒有看完,萬箭齊發(fā),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就自殺了,臨死說了一句話:“遂成豎子之名!” 
  到最后龐涓又一次“自知”,是自知智慧已經窮盡,兵敗已經無可挽回了,該結束自己的生命了。但是他又清楚地“知人”,這一下你孫臏這個小子成名了。果然如龐涓所料,在馬陵一戰(zhàn)后,孫臏名揚天下,而他的兵法也流傳到今天。
  我們如果用老子的理念來解讀,那么龐涓與孫臏這兩位均是高智商的一對一的“自知”與“知人”,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知人”要“智”,不容易!“知人”有淺知,有深知,有個深度的問題;有片面的知,有全面的知,還有個廣度的問題。同樣“自知”要“明”,也不容易!明到什么程度?是一點之明、一片之明,還是通體能明?孫臏吃過龐涓的虧,被斷了腿;龐涓又連連吃了孫臏的虧,一連敗仗,最后丟了命,就是在“知人”與“自知”中較量,在“智”與“明”中角逐。最后勝利者非孫臏莫屬,這是因為孫臏是真知了龐涓與自己,而龐涓非真知孫臏與自己。
  試看“桂陵之戰(zhàn)”,既然你龐涓被孫臏打得大敗,那么你得痛下決心,好好總結教訓,好好進修進修兵法。此后經過了十三年這么長的時間,你應該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面很有長進了。你應該對對手孫臏以及自己有很深刻全面的了解了,不應該還是那么心高氣盛,大意輕敵,從而在“馬陵之戰(zhàn)”中已經不是老子說的“幾喪吾寶”了,而是全部把“吾寶”喪失了。
  相反我們看孫臏,他吃虧后能反思總結,在《史記》里面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成長的信息。比如到了齊國后,碰到這樣一件事情。田忌經常跟齊國的貴族子弟賽馬賭博,孫臏就叫田忌盡管下大賭注,保證他贏。他要田忌用下等馬和別人的上等馬比賽,用上等馬對付別人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付別人的下等馬。結果三局中輸一局,贏二局,終于獲取齊王的千金。此后寫“桂陵之戰(zhàn)”、最后寫“馬陵之戰(zhàn)”,孫臏在“馬陵之戰(zhàn)”中所顯示出來的軍事才能以及“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的情況,已經是爐火純青了。一個在不斷進步,一個不進步,或進步甚微,那么孰勝孰敗,其實在開戰(zhàn)之前就可以知道了。
  今天商家喜歡講商戰(zhàn),研究商戰(zhàn),研究《孫子兵法》,我們這里對《老子》“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的分析和事例的解讀,或許也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示吧。
  再比如說,龐涓不會處理他和孫臏的關系,如果跟孫臏聯合起來的話,那么或許會出現另外一個成功的人生。這又使我們想起了張良,這個人值得解讀。
  我們就再來說說張良。他的人際交往處理得很好,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中,韓信最后被殺了,蕭何也幾次被劉邦懷疑過,懲罰過,而張良沒有遇上這些事情。這就是歸功于他既有深邃的知人之智,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
  他有深邃的知人之智,憑借這一點他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善于出謀劃策,因此幫助劉邦建立了許多功業(yè),功勞很大。
  但是他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自己知道雖然功勞大,但不應該去和別人爭功,處處感到滿足,因此他從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心態(tài)很好,說:“自己憑著三寸之舌成為帝王的軍師,封得萬戶侯,這是平民所能達到的最高點了,這對于我張良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我愿意拋棄人間的事情,想隨著赤松子去漫游。”(《史記》)于是他就學辟谷,學導引,隱居起來,完成了他一個美好的、成功的人生!
  再來說說蕭何。他是劉邦的得力助手,被劉邦看作是自己的左右手一樣重要。蕭何很會處理他和劉邦的關系,他十分了解劉邦,也了解自己,他是把人際關系作為學問來研究的。
  蕭何本來是沛縣的功曹掾,通曉法律,據說當地無人能比。他當然于人際關系研究得很精通了。劉邦在平民時,后來做了亭長時,蕭何曾多方保護幫助他,因為有知人之智,他看到劉邦絕非尋常之人。蕭何后來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奇功,被封為相國。
  他和韓信的人際關系處理得很有意思,中國人有句話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推薦韓信,使得韓信成功的,是蕭何;最后因韓信在關中想謀反,呂后殺了韓信,也是蕭何出的計策。
  蕭何很會琢磨人際關系的變化,并在變化中把握、處理人際關系。朋友、敵人的關系也會發(fā)生變化的,要善于觀察到關系的變化。
  他自己和劉邦的關系也是這樣,在變化中調整與劉邦的關系。劉邦在外面打仗,平定陳豨的叛亂,聽到韓信被殺后,拜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并給了他一支特別的衛(wèi)隊,由五百名士兵,還有一名都尉組成。大家來賀喜,但有一個叫召平的人不這樣,他對蕭何說:“你的禍害從此開始了;噬显谕膺叧孕潦芸嗟卮蛘蹋懔羰仃P中沒有危險,為什么反而增加你的封地,還要給你配上衛(wèi)隊?這是因為韓信在京城謀反,劉邦也開始懷疑你了。希望你堅決地推辭掉,不要這些,還要把全部家產捐出來作為軍費,這就會使得皇上高興,不懷疑你。”蕭何有自知之明,也了解劉邦是個什么人,就聽取了建議,巧妙地調整了他和劉邦的關系。
  但是劉邦還是不放心啊,黥布造反時,劉邦一面在外邊討伐他,一面多次派人打聽蕭何在干什么。蕭何在干什么呢?他在京城忠心耿耿地把自己家產又一次捐出來做軍費,并安撫鼓勵百姓,但是有一個門客對蕭何說:“你離滅亡不遠了。你位居相國,功勞第一,還能再高嗎?你剛進關中時,就深得民心,百姓都依附你,你還這樣孜孜不倦地做事,博得了百姓更大的愛戴,皇上多次打聽你,就是害怕你的威信太大。如今你可以多買些田,用低價或賒欠的方法買田地,敗壞自己的名聲;噬暇蜁残牧。”蕭何又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從善如流,結果劉邦放心了。
  劉邦回京城時,百姓攔路告狀的人很多,告蕭何賤價強買民眾的田地、房宅,價值達幾千萬。蕭何巧妙地避開了災禍。
  不過蕭何也不是跟任何人都能相處得很好,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畢竟是人,不是“神”。比如他和曹參就處理不好,兩個人都是大功臣,但是史書上說,這兩個人彼此向來瞧不起對方。不過蕭何畢竟是大政治家蕭何,蕭何病重之時,還是向皇上推薦了曹參作自己的接班人。而曹參也畢竟是大政治家曹參,他代替蕭何做了相國,都按照蕭何的既定方針辦,政策法令全盤繼承,所以有個成語叫“蕭規(guī)曹隨”。人啊人,人們的交際就這么復雜,玄妙得很,不研究,不琢磨自己和對方這兩個方面能行嗎? 
  我們再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現在有不少人因為資金的缺少,便聯合起來合伙創(chuàng)業(yè),有的最后很好,有的最后鬧翻了。許多經驗都表明,選擇合伙創(chuàng)業(yè)就要注意很多東西,除了要依法合伙,比如按照國家的企業(yè)法規(guī)定的程序運作,來保證每一個人的合法權益外,還有比如財務上務必透明,而最關鍵的可能還是認識人的問題。一是你對于合伙人一定要知道底細,特別是他的人品、素質要了解清楚,甚至要知根知底,這樣才可以選擇好的合伙人。這就是要知人。還有,雖然合伙人都成了股東,但是要明確責任分工,因為各人的才能不同,這同樣需要知人。二是還要知道自己,在這些合伙人、這些股東中自己是什么地位、什么才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等等。這樣你的企業(yè)辦起來,就有了很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而用好人是最重要的保證。
  老子的智慧教誨我們去成功地知己知彼,成功地進行人際交往。祝大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