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新聞 > 武當新聞

武當山,我心中的文化圣山

武當仙山全景 劉國勝攝

霞映漢江 張波攝

武當碼頭映余暉 鮑云慧 攝

     武當功夫網(wǎng)消息:唐代的劉禹錫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之詩句,清代貴州舉人吳旦有“山能特立方稱貴,人必孤行始足傳?v使岱山高萬丈,若無孔子亦枉然”之感喟。表述雖異,其義概同,無非凸顯“山因人而名”之理念。然而,若進一步追思,山緣何因人而名?當曰:山乃因“文化”而卓越也——文化乃群體智慧之結晶。斯用之于武當山,更是恰如其分。

  自然,筆者絕無一絲“貶低”武當山自然風景優(yōu)美之意。以予游歷之感,武當山自然景觀亦是美輪美奐:揚波濺珠的溪澗,珍禽異獸出沒的懸崖,吞云吐霧的山洞以及孕日育月的潭池等,不啻為一幅瑰麗無比的丹青長卷。然則世間奇山異水可謂多矣!如西岳之險、南岳之秀、東岳之雄、張家界之奇、雁蕩山之雅等等,似皆有勝武當山之處。故純粹以自然景觀論山,恰如以外貌論人,至少不甚妥帖。論人,當以德性、氣質、格局為主;論山,尤以文化內涵為重。武當山能獨以“大岳”、“玄岳”之名而位居五岳之上,亦正是其文化內涵厚重之故。更何況,其文化與自然奇觀相契相融得如此令人嘆為觀止呢!

  眾所周知,武當山為道教重地,彰顯的是道家文化。而道家文化乃是影響中國人心智結構的最深層次基因,魯迅先生所謂的“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英國的李約瑟博士所謂的“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皆一語中的,道出道家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武當山又是如何彰顯道家文化理念的呢?竊以為,大致說來,其表現(xiàn)至少有四。

  一乃“和”。從地理環(huán)境上來看,武當山地處古中國的中心地帶,東西南北之氣在此交匯,與天地陰陽之氣融合,頗得“太和”混沌之象。而道家的哲學,尤推崇“和實生物”、“保和太和”之理則,武當山古名“太和”即來源于此。以地勢外貌而言,“七十二峰朝大頂”則顯現(xiàn)道家“交合”之理念。獨特的地質巖貌造成了武當山七十二峰鋸齒狀,遠觀山峰乃呈烈火燃燒之勢。以《易經(jīng)》卦象分析之,山峰(火)與山下(江水)形成“火水未濟”之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無交合、無聯(lián)系,故不利于萬物生長。因此,道家利用其建筑文化以主峰供奉“真武”而補救之:蓋真武方位屬北,五行為水,與七十二峰之火焰形成“水火既濟”之象,從而促成交合、交變之象。世傳 “非真武不能當之”、“武當”之名亦由此而來。此外,“七十二峰朝大頂”亦含有“萬國朝拜、唯我獨尊”的意味,如此以來,自然備受皇家青睞,明代皇帝朱棣將金鑾殿置于武當山金頂亦在情理之中了。

  二乃“生”。道家文化以“生”著稱,所謂養(yǎng)生、護生、重生,道家(教)將生命放在第一位——“和”在根底上是為“生”服務的。那么,武當山又是如何突出“生”之文化內涵的呢?答曰:建筑。首先,道觀的建筑以“負陰而抱陽”為指導,講究背山面水,以求“生”氣。武當山上有名的9宮、8觀、36庵堂、72巖廟等古建筑群體系,皆然;其次,其建筑布局多以八卦五行為基底,講究“生”氣,如金頂上的紫金城,雖設四門,然僅一門常開,大抵道家以“斂氣”為主,而所開之門屬“生”門,可迎“生”氣,使得道場氣韻流動,人居其間,身心通泰。再次,山上幾乎所有道觀、庵堂、乃至宮殿幾乎全是紅墻綠瓦,以喻生生不息之意——因紅墻為火,綠瓦為水,水上火下,成“既濟”之卦象。又則,武當山植被豐富,林幽溪清,一年四季郁郁蔥蔥,涌動著生命的活力,頗符合道家文化之“生”義,此武當山有幸成為道教圣地之要因。

  三曰“自然”之“奇”。所謂自然指“建筑”風格“師法自然”。武當山的宮、觀、殿皆順地勢而建,坐落在峰、巒、坡、巖、澗之間,建筑精美,各具特點又互相聯(lián)系,整個建筑群體疏密相宜,幾無突兀之筆。杜牧曾用“驪山北構而西折”描述阿房宮,竊以為,用它來描述武當山的的建筑似乎更相宜。“紫金城”、南巖宮、紫霄宮如是,一波三折的太子坡亦如是。除了在建筑上順應“自然”外,建筑還往往有其喻意。以太子坡為例,其幽深曲折、狹隘而被高大、厚重紅墻所圍的古道,意在勸誡世人:不要為外物所動,要保持身心的寧靜,保持“自然而然”的赤子之心。

  武當山的建筑風格除了師法自然外,更有另一個特點——奇,而此“奇”皆以“自然”為基底,請備述之。一為形貌之奇。在高空俯瞰震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金碧輝煌的“云中故宮”,竟發(fā)現(xiàn)沿山勢而建的“紫金城”乃活脫脫的一只翹首的烏龜——龜乃武當山供奉的主神“真武”仙君。古人在沒有現(xiàn)代飛行工具的情況下,何以曉得建筑的外貌呈靈龜之造型呢?這一千古不解之謎,無疑給武當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二奇在于構思之奇。位于太子坡上聞名遐邇的五云樓即為構思奇特之典范。五云樓整體建筑為木結構,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木構架,依巖壁而建5層樓。頂層有梁枋12根,交差疊擱,下以一柱支撐,大大節(jié)約了空間,此即古代木結構建筑杰作的“一柱十二梁”,其建筑之巧,構思之奇,令人嘆為觀止。予細回味之,古代工匠此奇思妙想概來自于 “自然之象”,似乎模擬 “樹”結構——樹干相當于立柱,而十二梁則為枝杈。果如是,五云樓可謂明代建筑的“仿生學”。三為“險”奇。被認為三十六巖中最美的南巖處,有一雕龍石梁,雄踞在懸崖之上,伸出2.9米,寬約30厘米,上雕盤龍,龍頭頂端雕一香爐,號稱“龍頭香”。

  當然,武當山之“奇”遠非有“三”,位于金頂?shù)慕鸬钜嗍且淮笃孥E。且不言其鑄造如何精巧,僅其運輸就令今人稱“奇”,試想無現(xiàn)代起重設備的明代,數(shù)十萬噸的 “金殿”當如何從北京運送到海拔1612米的主峰?

  四曰剛柔合一。除了宏偉的建筑群外,武當山還是武術文化發(fā)源地,武當武術玄妙奇絕,剛柔相濟,深得道家文化之真髓,乃中華武術一大名宗。世人素有 “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稱謂。武當武術講究以退為進,無論太極拳、太極劍皆以守為攻,講究后發(fā)制人,每一招一式都體現(xiàn)著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哲理。實際上,武當“真武”之形象——“龜蛇”合體已透露出個中消息:龜喻靜,蛇喻動,龜蛇合體乃“動靜”合一。以龜而言,外剛內柔,預示至柔者至剛,“柔軟勝剛強”。此種至理非但用于武術,亦用以養(yǎng)生、立世、治國——中國5000年的文化莫不以此為宗。

  當然,正所謂“道不可言”,武當山深邃、玄秘的文化絕非筆者瑣碎之“語言”所能敘述得出,要真正體悟道家文化,須走進“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的武當山親身感悟之。

  武當山,我心中的文化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