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功夫 > 太極文化

武式太極拳三路小架(二)

    十三、倒攆猴

    左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約90度,右腳向西南方邁半步,腳跟著地后,右腳蹬地逐漸成右腳弓步。兩手由拳變掌,左手掌心向下,位于小腹上側(cè),左手豎腕坐掌,位于左胸前側(cè),掌心向右,五指斜向上,目視西南方45度角(圖41、42)。

    右腰眼微后帶,托起左腰眼,帶動左腳前跟半步,腳尖點地。兩手掌上下互換劃弧,右手掌豎腕坐掌,掌心向左,五指斜向上,位于右胸前。左手掌心向下按至左小腹前上側(cè),有向左后方旋轉(zhuǎn)的意念(圖43)。

    右實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左腳尖點地,又有向左后方邁步之意。兩手掌基本不變,仍是左手在下,平掌相按。右手在上,豎腕坐掌,有向左后順勢捋帶推擊的意念(圖44、45)。

    當向左后轉(zhuǎn)到西北方45度時,左腳再向西北方邁步,腳跟先著地,右腿蹬地,勁向上拔。推進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兩臂基本不變,目視西北方向(圖46、47)。

    左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右腿微跟半步;同時,兩手掌上下交換劃弧,右手掌心向下平按,位于右腹前。左手五指向上,豎腕坐掌位于左胸前,成左實右虛步(圖48)。

    由左倒攆猴變換右倒攆猴,身體向后方旋轉(zhuǎn)270度,由西北方轉(zhuǎn)向西南方。右虛步向西南45度角邁步,腳跟先著地,隨后由左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變成右弓步,兩掌基本不變,與右倒攆猴動作一樣(圖49、50)。

    十四、摟膝拗步

    右腰眼微后轉(zhuǎn),帶動左腰眼前轉(zhuǎn)的同時,左腳向前跟半步,腳尖點地,兩手掌位置上下互換,左手位于左小腹前,掌心向下,五指向右,右手豎腕坐掌,位于右胸前,有欲向東方轉(zhuǎn)動趨勢(圖51)。

    右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約90度,左腳尖著地。身體轉(zhuǎn)向正東方,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虛腳向前邁步,腳跟先著地,然后右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兩掌基本不變,面向正東方(圖52、53)。

    十五、手揮琵琶勢

    重心前移到左腿上,帶動右腳向前跟半步,腳尖點地。兩手掌五指向前,掌心向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有下按回捋外帶之意。右腳回撤半步,隨即左腳也向回帶動半步,腳尖點地成右實左虛步。兩手掌有下按外捋回帶之意,應(yīng)避開自己的中心來劃弧回捋(圖54、55)。

    十六、按勢

    右腳為實,左腳在右腳的前側(cè),腳尖點地為虛。右手斜側(cè)掌,小指沿向下,豎腕坐掌向下按。左手掌心向上,位于左胯外側(cè)向上撩。整體上身屈膝下蹲,目視斜下方(圖56)。

    要求:兩肩不可歪斜,平行緩緩向下,頭頸要正,仍有百會穴上頂之意。

    十七、青龍出水

    右腳蹬地,推動身體慢慢上起,左手由后向前上方劃弧,掌心向東,五指向上,位于左肩前微上側(cè),右手掌心位于額頭上側(cè);同時,左虛腿向前邁步,腳跟先著地,而后右腿蹬地,重心前移,左腳踏平,斜向上位,目視左手掌方向(圖57)。

    以兩腳跟為軸,左腳尖內(nèi)扣120度左右,右腳尖外擺120度左右。身體從左向右旋轉(zhuǎn)180度,面向西方,兩手掌由頭上方劃大圓弧。右手豎腕坐掌旋轉(zhuǎn)到右肩前側(cè),五指向上,掌心向西,左手橫斜掌位于額頭上方,距額頭應(yīng)有一手掌寬的距離。轉(zhuǎn)向西方時,身體重心先在左腿,而后蹬地移向右腿,目視正西方(圖58、59)。

    十八、三通臂

    右腳向后撤半步,腳尖點地,調(diào)整身體重心后,再向后退半步,變?yōu)閷嵧,左腳由實變虛撤回一腳之距,腳跟提起,腳尖點地;同時,兩手掌由上向下回收劃弧,左手位于左胸前側(cè),豎腕坐掌,右手位于右胸前,兩掌上下合抱橢圓,目視左手指的方向(圖60、61)。

    左腳再向前邁步,腳跟先著地,右腳蹬地成左腿弓步,向上拔勁(圖62)。腰微向左轉(zhuǎn),右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仍左實右虛。兩手掌位置上下交換,即右手在上,豎腕坐掌,左手斜側(cè)掌于左胸前。兩掌上下合抱橢圓,目視右手指的方向(圖63)。

    右腳向西北45度方向邁步,腳跟先著地,左腿蹬地,右腿弓步,勁向上拔,而后力達于掌緣。此動作相似于懶扎衣的外形(圖64、65)。

    十九、單鞭

    左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右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90度左右,身體重心仍在右腿上。兩掌合抱于胸前,欲有左右分開的趨勢,目光平視兩掌中間(圖66、67)。

    右腳尖再內(nèi)扣30度左右,左腳向左邁出半步,由腳跟先著地,右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弓步,腳尖踏實。向上拔勁的同時,雙掌向左右分開,掌根約與肩平,目視左手方向(圖68、69)。

    二十、云手

    身體重心后移向右腿,左手由上向下劃弧,位于左胯為前側(cè),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外位于右肩上側(cè)。而后兩手上下同時交換劃弧。左手位于左肩前外側(cè)五指斜向上,掌心向外,目視東方(如圖70、71)。

    左腳向東方邁步,身體向正東轉(zhuǎn)腰擺正,右腳蹬地勁向上拔,而后左腿弓步腳落實。左手在上,豎腕坐掌,右手在下,掌心向上,目視左手方向(如圖72)。

    左實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同時,右腳變虛,腳尖點地,身體向右旋轉(zhuǎn)。左右手上下交換劃弧。左手位于小腹前側(cè),右手位于右胸上側(cè),有向西轉(zhuǎn)變的趨勢(如圖73)。

    左腳尖內(nèi)扣約135度左右,右腳尖回收半腳之距,腳尖點地。身體轉(zhuǎn)向正西方,右手在上,斜側(cè)掌位于右胸前。左手在下,掌心向上,位于小腹前側(cè)。雙掌合抱于胸前,勁由左腿向上拔,微旋轉(zhuǎn)腰部,目視右手方向(如圖74、75)。

    二十一、單鞭

    左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隨后右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90度左右,身體重心仍在右腿上。兩掌合抱于胸前,欲有左右分開的趨勢,目光平視兩掌中間(圖76、77)。

    右腳尖再內(nèi)扣30度左右,左腳向左邁出半步,先由腳跟著地,而后由右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弓步,腳尖踏實。向上拔勁的同時,雙掌向左右分開,掌根約與肩平,目視左手方向(圖78、79)。

    二十二、提手上勢

    腰向左旋轉(zhuǎn),身體轉(zhuǎn)向東南方。右手由上向下劃弧,位于右腹外側(cè),掌心向下,五指向前。左手掌斜向前,位于左肩前側(cè),目視東南方向(圖80)。

    二十三、高探馬

    右腳向前跟步,腳點地成左實右虛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合抱于胸前,兩臂腋下要有一拳之距(圖81)。后右腳向東南方邁步,先由腳跟著地,再由左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成右腿弓步。上身兩臂基本不變,目視東南方(圖82、83)。

    二十四、右金雞獨立

    左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為右實左虛步,右腳尖微內(nèi)扣,身體轉(zhuǎn)向正東方。右手掌心向下,五指向前,位于右胯外側(cè),左手掌心向上,位于左肩前上側(cè)。然后由右腳蹬地,左腿曲膝上提,腳尖下垂,小腿與大腿約成90度。膝蓋約與胯平,保持重心穩(wěn)定,目視左手方向。注意:右腳蹬地,頭向上頂。左手上托,右手下按,左腿上抬,并有外踢的趨勢。形成上下對拉,前后繃漲,內(nèi)外混圓的整體勁,保持身體完整平穩(wěn),不可左歪右斜(圖84、85)。

    二十五、右高探馬

    左腳下落,邁向東北方45度角,腳跟先著地,而后右腿蹬地,左腳踏平弓步,兩手掌上下合抱于胸前,左手掌心向上,五指向前與左腳方向一致,右手掌心斜向下,五指斜向上,目視東北方向(圖86、87)。

    二十六、左金雞獨立

    右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成左實右虛步,左腳尖微內(nèi)扣,身體轉(zhuǎn)向正東方,左手掌心向下按,五指向前,位于左胯外側(cè),右手掌心斜向上,位于右肩前上側(cè),然后左腳蹬地,帶動右膝蓋上提,使小腿與大腿成90度角,腳尖向下松垂。目視右手掌方向(圖88、89)。

    二十七、抱虎歸山

    右腳向左腳后方落步,腳尖點地,仍是左實右虛步,右手由上向下劃弧,掌心向斜下方,左手由下向上劃弧豎腕,坐掌位于左肩前側(cè),目視左手方向,意念有向后轉(zhuǎn)的趨勢(圖90)。

    以左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135度左右。身體向右轉(zhuǎn),由東向西旋轉(zhuǎn)180度,仍是左實右虛步。而后右虛步向西北方邁步,再由左腳蹬推動身體重心前移,兩手掌前推,目視西北方(圖91、92)。

    二十八、指襠捶

    1、左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成右實左虛步。右手由掌變?nèi),位于右小腹前,左手掌向左下方劃弧。目視西?圖93)。

    2、左虛腳再向前邁步,先由腳跟著地,而后由右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左腳落實成左弓步;同時,右掌向斜下方打擊,左手掌心向下,五指向前,位于左胯外側(cè),目視西方右拳方向(圖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