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功夫 > 太極文化

唐門憶舊——四、總為從前作詩苦(1)

    形意拳能練到什么程度?唐師跟我打比方,說從懸崖峭壁跳下,快撞到地面時,用手在石壁上一拍,人橫著飛出去了,平安無事。與人較量時,一搭手能把對方的勁改了,這個本領(lǐng)算好的。還有更好的,在自身失控時,能把自己的勁改了。比武,失控的時候多,都是意外,得把這手學會了。

  這手功夫不是跳懸崖跳出來的,是練大桿子練出來的。形意的桿子厲害,桿子有丈二長 ,等于是張飛的長矛,名為“十三槍”。(注1)

  所謂十三個用法,其實胡亂一輪,就都有了。練大桿子得亂來,扎一槍有一槍的講究——這不是入手的方法。

  大桿子要挑分量沉的,三人高的,還要有韌性,勁一使在桿子上,桿子活物般自己會顫,越不聽使喚就越是好桿子。

劈拳進步

  拿上桿子,人會失控。沉、長、顫,都是為了失控。桿子失控了,會帶著人走,這時正好改自己身上的勁,改好了,桿子就在手里穩(wěn)住了。練桿子跟馴服烈馬一個道理,得先讓桿子撒野,桿子不聽你使喚,反過來還要使喚你,你也不聽它使喚——這個過程盡量長,在桿子上求功夫,最后這功夫都能落在自己身上,一開始就想著怎么使,讓它乖乖的,就沒的玩了。

  讓根死木頭,變成活馬,這個練法是老輩人的智慧。炮拳是從十三槍的“扎”法里變出來的,炮拳后手架在腦門,前手斜刺,正是下扎槍的架勢。形意拳動起來,輾轉(zhuǎn)不停,永遠有下一手,下扎之后必有回彈,下扎槍的下一手,是就著回勢上挑。

  炮拳變勢

  炮拳出手后,要向后一聳,就是上挑的槍法,所以炮拳里有兩個家伙,明顯的是下扎槍,隱藏的是上挑槍,一個在形上一個在勁上,以下扎的拳形來上挑,所以才妙。炮拳要到桿子上去體會——這是以后的事情,那時候,便要扎一槍有一槍的講究了。(注2)

  我年輕的時候,在唐維祿的弟子中算是耍十三槍較突出的。這是我練武的根基。練槍練的是拳勁。

  槍勁就是拳勁——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這么說。練槍為了出拳勁,但出了拳勁,拳勁就比槍勁美妙。這美妙是因為溶了腦子,練槍得肌肉勁快,得靈感勁慢。向上求索時,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這桿槍我們都不要了。

  形意門的怪事不敢講。年輕時,我一度住在丁志濤家。在那時,唐師給我們表演過追火車。就是讓我們坐一站的火車,唐師說了:“我抄近道追你們啊。”

  等我們到了,見唐師在火車站等我們呢,搖著扇子,身上沒汗。能抄的近道,我們都想了,抄上也不會那么快。我和丁志濤都不敢說話了。

  唐師腿快,交手步法(注3)是唐傳形意的獨到處。步法粗分為橫縱斜轉(zhuǎn),要擦地而行,越是腳不離地,越能變化,憑空一跳,變化就沒了。練拳和比武時,感到憋悶,就錯了,兩腳一跳,好像痛快,跳多了會感到非常不痛快,就是憋悶了。不要輕視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難看是真難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傳說練形意的人能踏著荷葉過池塘,這是神話,但也把練功的方法比喻在里面了。荷葉桿輕脆,只有一點韌勁,腳下要很細膩,去找這一絲僅有的韌勁,在一根絲上借勁。

  橫拳的練法,是斜著進一小步,橫著退一大步,橫拳等于是倒著打的,正好練這“踏荷葉”,腳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葉桿上,只有一根絲能支持,要用腳的肉感,把這根絲探測出來。

  橫拳變勢

  不敢踏,輕也不是重也不是,腳底板最嫩的皮膚,和這根絲一揉合,一星點水花似的,有那么一星點彈力,人就彈開了。腳底板是練形意人的臉面,嬌嫩著呢,什么時候感到腳底板會“臉紅”,才算上道了。

  練形意要養(yǎng)成“上虛下實”的習慣,上身永遠松快不著力,功力蘊藏在下身。

  上身如天,下身如地,這就符合自然了。電視里練拳擊的外國人,上半身太過緊張,該虛的地方實了,在中醫(yī)講,就是病態(tài)。而形意功夫出在腿上,符合自然,所以不傷身不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