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功夫 > 太極文化

武式太極拳三路小架(一)

序說

    武式太極拳三路小架亦稱“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極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創(chuàng),武式太極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創(chuàng),武式太極三路小架由永年廣府西街武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李亦畬,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傳拳架基礎(chǔ)上,多年苦練研創(chuàng)的第三套高層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當》雜志1998年l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師所著《秘譜》中保存,多年來從未披露于世,更少傳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師武式太極拳第’四代嫡系傳人李錦藩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傳于永年個別人室弟子。為繼承和發(fā)揚先輩傳統(tǒng)武式太極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師所傳系列套路真諦免于失傳,本人首破家傳門規(guī),特將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極同仁參閱,共研揣摩其奧妙真諦。并對本門傳人朱瑤盛、柴劍鴻、金愛平三同志的大力協(xié)助整理表示謝意。

    特點:

    1、不邁大步,不下大勢,步法和動作特別小巧緊湊,外形動作變換微小,故而稱為小架。

    2、在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的基礎(chǔ)上來學習三路小架,其套路重鍛煉爆發(fā)勁和內(nèi)在整體勁路變化與氣勢的轉(zhuǎn)換;不重外形的招式。

    3、重在腰胯的虛實磨錯、左右轉(zhuǎn)化,丹田內(nèi)氣開合蓄發(fā)。

    4、特別注重雙腳的距離和角度:一般要求兩腳之間只有一腳的距離,兩腳的角度成丁八步,即前后兩腳延線夾角六十度左右為最佳角度,最具有穩(wěn)定性。

    5、注重身法中正,節(jié)節(jié)貫串,周身一家,手腳相隨。

    6、每一勢貫穿搠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中定,總歸于虛實開合。行功必須心有所思,有所使意,有所觸體,有所目動,有所視手;或械有所向,力有所達,拳械一理。每一動要考慮一招一勢,應(yīng)如何動則既合拳理又合本勢之用意,則依意發(fā)令,肢體則依令而動,力隨令而達目,隨令而視意目力,三者凝集于生效點。

    歌訣一:小架如心經(jīng),藏于大架中;不練大架藝難成,不學小架心不明。
    歌訣二:小架不小,大架不大:去粗留精,奧秘呈形。
    歌訣三:意念深長,氣勢滔滔:忌如閃電,忌似木雕。
    歌訣四:架無定架,步無定步;物我不分,有如云霧。
    歌訣五:無柔無剛,無走無粘;有如雷霆,有如閃電。

    以上五則歌訣,是李錦藩恩師集前輩秘譜經(jīng)幾十年血汗研練所著,是智慧的結(jié)晶,手抄原稿內(nèi)容另有詳細解釋。

    行功練拳要參照這些歌訣去練,歌訣是大綱,來源于拳論,在練功中要細心體認,務(wù)求得到與拳理融會貫通,作為練功的指針……

    三路小架習練在于知太極陰陽、明虛實開合,做到心知身隨、心身合一,鍛煉蓄發(fā)勁,漸臻至柔至剛、剛?cè)釡喨灰惑w;腳不離腳,腳與踵接,手與膝連,高不過眼,低不過乳,遠近不離膝腳。這是習練三路小架的基本法則。

行功圖解

    為方便習練者學習,本圖暫定面向南方,前后左右以本圖片為標準。

    預(yù)備勢:身體自然立正,兩腳平行,間一拳之距,腳尖向正前方。兩手松垂于身體兩側(cè),兩肩松沉微內(nèi)扣,有含胸之意。下頜微收,百會穴有上頂之意。平心靜氣,目光平視正前方(圖1)。靜站三分鐘左右,意念集中正前方,感覺眼前有人似無人,眼前無人似有人。

    一、起勢

    左腳向左平移半步,與肩同寬,兩腳平行,兩膝微屈下蹲。兩手掌微外旋翹起,掌心向下,五指向前,勁貫掌根。臀部向里收,吊襠提頂,小腹微有上翻之意,氣沉丹田,成無極樁勢,重心位于兩腳之間,內(nèi)勁下沉(圖2)。

    二、左懶扎衣

    右腰眼微前旋,托起左腰眼,微后轉(zhuǎn),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腳向左前方45度邁步,兩腳間距約一腳,腳尖翹起,腳跟著地;同時,身體向左前方45度擺正,兩手掌向上劃弧,豎腕坐掌,五指斜向上,左掌小指外沿向正前,遠近不超過腳尖,中指尖與鼻尖平,右手掌位于右胸部,指尖高度與左手掌根基本相平,兩手豎側(cè)掌合抱于胸前。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雙手攻守,保護自己整個胸部和肋部,目光平視左手中指尖方向(圖3)。

   身體各個部位調(diào)整擺順,手腳上下相隨,身體內(nèi)外相合。自身在得機得勢情況下,上身保持形體不變,由右腳蹬地,而后推動左腿弓步,但要求左腿膝蓋不準超過腳尖,使整體重心前移向左腿,并保持身法完整。勁由下而上節(jié)節(jié)貫串到小指外沿,目視正左前方45度(圖4)。

    左腰眼微后撤,右腰眼微前帶,身體重心移向左腿,隨后帶動右腿向前跟步,腳尖點地,變?yōu)樽髮嵱姨,兩腳之間保持一腳距離,兩手掌基本不變,目光向前平視,面向東南方(圖5)。

    三、右懶扎衣

    以左腳跟為軸,腳尖內(nèi)扣45度,身體重心仍落于左腿;同時,右腳尖虛點地,腳跟內(nèi)旋,兩腿屈膝下蹲,兩手掌高低位置互換,右手位于右胸前,掌根與肩平,左手位于左胸前,指尖與右手掌根平,豎腕坐掌,合抱于胸前,并含有外撐內(nèi)抱之勁,身體擺正,向西南方45度,目光平視右手指尖方向(圖6)。

    上身保持不變,右虛腿向西南方45度邁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左腿后蹬地,前腿弓步,重心整體前移,在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得機得勢情況下也可猛速爆發(fā)力(圖7、8)。

    要求:精神貫注,周身一家,內(nèi)外相合,后腿快速蹬地,全身猛速上拔發(fā)力,并配合丹田氣疾速呼出。

    四、單鞭

    右腰眼微后撇,左腰眼前推,帶動左腿向前跟半步,腳尖點地,兩腳之間有一腳距離,重心仍坐于右腿,右實左虛。兩手掌上下合抱于胸前。目光平視兩掌方向,而后右腳根擰地,腳尖內(nèi)扣60度左右;同時,左腳尖點地,腳跟內(nèi)旋,兩掌平行合抱于胸前,仍為右實左虛,意念轉(zhuǎn)向左手方向(圖9、10)。

    左腳向左邁出半步,腳跟先著地,腳尖上翹,兩手掌分于肩兩側(cè),豎腕坐掌。右腿蹬地,身體重心前移,身體微轉(zhuǎn)向東南方向,目光平視左手方向(圖11、12)。

    要點:以下盤來推動上盤,即腳施于地的反作用力通過腿、腰、胯、肩、肘,再傳導兩手掌發(fā)力。

    五、提手上勢

    接單鞭勢,以左實腿的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45度,右實腿回收半步,腳尖點地,仍為左實右虛步。右手下旋,掌心向下,五指斜向前,位于右胯前側(cè)。左手微上抬,掌心向外,五指向斜右方,位于左耳旁,目光平視西南方向(圖13)。

    要求:兩手轉(zhuǎn)換時松肩沉肘,提頂?shù)跻d,虛實分明。

    六、白鶴亮翅

    身體姿勢基本不變,右手上撩,掌心向外,五指橫側(cè)掌位于額頭上側(cè),距額頭一手掌距離。左手豎側(cè)掌位于胸前,掌沿向外,距胸部一手掌,目視西南方(圖14)。而后右虛腳向西南45度方向邁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上身保持不變,左腿蹬地,身體重心前移,逐漸成右實左虛步。勁路由左腳貫穿上拔到兩掌(圖15、16)。

    腰微右轉(zhuǎn),兩手掌同時下旋,合抱于胸前。隨即,左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位于右腳后跟內(nèi)側(cè),兩腳保持一腳距離。目光平視兩手方向,意念有向東方旋轉(zhuǎn)的意思(圖17)。圖17為上下勢過渡動作。

    七、左拗步掌

    右腳跟擰地,腳尖內(nèi)扣60度左右;同時,左腳跟內(nèi)旋,腳尖轉(zhuǎn)向正東方,身體也轉(zhuǎn)向正東方。右手豎腕坐掌位于右胸前;左手心向下,五指向斜右方,位于左胯上側(cè),右實左虛。目視正東方(圖18)。

    左虛腳向前邁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上身基本保持不變。隨后,右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逐漸左腿弓步,兩手掌外形不變,向前方發(fā)勁(圖19、20)。

    要求:身體位置擺正,手腳上下相連,內(nèi)外相合,身體各部位調(diào)順后再發(fā)勁。

    八、右拗步掌

    左腳不動,左腰眼微后撤,托起右腰眼微前帶,隨后帶動右腳前跟半步,腳尖點地。右手掌下按,位于右小腹前側(cè),掌心向下,五指斜向前,左手向上劃弧,豎腕坐掌,位于左胸前,目視正東方(圖21)。

    上身基本保持不變,左腳不動,右腳向前方邁步,腳跟先著地,隨后左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逐漸成右腿弓步,右膝蓋不可超過腳尖。

    要求:周身的勁向上拔時,身體不要前俯后仰,保持中正(圖22)。

    九、搬攔捶

    兩腳不動,腰微向右轉(zhuǎn);同時,右手掌向上順時針劃小圓變?nèi),四指握拳在?nèi),拇指在外,拳心向上,拳眼向外。隨后,左手掌下按,掌心向下位于小腹前;同時,帶動左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位于右腳后內(nèi)側(cè),為右腿實,左腿虛。此勢右拳旋轉(zhuǎn)為搬左掌下按為攔(圖23、24)。

    右腳不動,左腳向前邁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隨后,右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變成左腿弓步;同時,右拳由拳心向上擰出去,變?yōu)槿南蛳,用?nèi)勁向前沖拳;左手掌心微向下按。目光平視,右拳向正東方打擊(圖25、26)。

    十、六封四閉

    右拳變掌,兩掌分開與肩同寬,五指向前,向下按。隨后右腳跟步,腳尖點地,位于左腳后內(nèi)側(cè),仍為左腿實右腿虛。兩掌有下按回捋之意,精神貫注于兩掌根(圖27、28)。

    右虛步向后退到原位,隨后帶動左腿向后退半步,腳尖點地,成右腿實左腿虛。兩手微向下,有向后捋按回帶之意(圖29、30)。   

    右腳不動,左腳再向前邁步到原位。腳跟先著地,隨后,右腳蹬地,推動身體重心前移,再成左弓步;同時,兩手掌下按前推,運動路線成橫s型(圖31)。

    十一、右貼靠回肘

    右腳向前跟步,腳尖點地成虛步。兩手掌變?nèi),似乎相對,合抱于腹前,兩肘兩拳欲有撞擊對方之意念。右虛步又有向前邁步的趨勢,成左實右虛步(圖32)。

    右虛腳向正東方邁步,腳跟先著地;左腳尖微外擺,仍是左腿實右腿虛,上身右手臂有前靠之意。隨即身向東北方轉(zhuǎn)體90度左右。身體蓄勁微下蹲,而后雙腿猛力蹬地,身體上拔的同時,兩肘向兩側(cè)猛發(fā)力,周身動向四周爆發(fā)。頭向上頂,兩肘向兩側(cè)發(fā)勁,兩腳蹬地(圖33、34、35)。

    十二、左貼靠回肘

    接上勢右腳尖外擺。左腳尖內(nèi)扣,兩腳跟擰地,身體轉(zhuǎn)向正東方;同時,兩拳心向內(nèi)又合抱于小腹前,目視正東方(圖36)。

    右腳尖再外擺,腳跟擰地。左腳向前跟步,腳內(nèi)點地成右實左虛步,兩拳仍合抱于腹前。左腿再向東邁步,腳跟先著地,而后踏平。左手臂肘有靠對方之意,目視東方(圖37、38)。

    左腳變實,身體轉(zhuǎn)向東南方,兩腿微屈,下蹲成小馬步,兩拳仍相對合抱于腹前,而后雙腳蹬地,身體上起,頭向上頂,兩肘向兩側(cè)猛擊,并且全身都有爆發(fā)勁,兩肘有擊打?qū)Ψ叫夭恐?圖39、40)。

    要點:上身起,兩肘外擊要快速爆發(fā)整體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