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功夫 > 太極文化

浦漢健給太極拳下定義了嗎?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發(fā)表的浦漢健先生的《怎樣給太極拳下定義》的文章后感慨頗深,先前看過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對傳統(tǒng)太極拳的執(zhí)著和深研令人贊嘆不已,從浦先生摯談吳式太極拳,到改稱浦傳太極拳,從中也滲出了浦先生的苦澀與無奈,但浦先生對傳統(tǒng)太極拳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是值得真正的太極拳的愛好者和追求者由衷敬佩的,今觀其文,摯誠之心依然可表。誠如浦先生開篇所言“‘什么是太極拳’,這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真要想講清楚,其實很不容易。不僅是練了多年拳、教了多年拳的講不清,就是翻開到目前為止所公開出版的一本本太極拳專著,甚至有關太極拳的辭典,也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現成答案。”其實,有此想法和看法的不僅僅是浦先生一人,最近吳文翰先生在《武當》2007第10期也撰文說:“很多人包括我也在內,都希望能夠看到對太極拳有一個百字以內的定義。做好這件事實際上非常困難……什么是太極拳,太極拳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尚無定論!标P于太極拳,就連吳文翰先生這樣的太極拳大家也感到無奈,這也說明了當前太極拳的困惑,實際上當前太極拳的定義定論并非少見。只是當前的定義定論不被大家共同認可罷了!可見當前太極拳的現狀是非;靵y的:其一是太極拳理論雜……各說其道;其二是太極拳拳式雜……各行其是。那么,浦先生給太極拳下了定義了嗎?下面就浦文的觀點,談一點筆者粗淺的看法與浦先生探研。
   

    要說給太極拳下定義,應該是拳學研究的最重要、最基礎的一環(huán),更是拳學研究的最基本的基礎內容,拳學研究乃是武學特定于拳術研究的稱謂,武學就是研究武術的學問。學問不能不學不問,因為學問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tǒng)知識。做學問必須客觀、嚴謹、真實。拳術乃是徒手的武術,武術乃是用武的技術,拳乃拳腳的功夫,即徒手格斗的技術,所以說,太極拳既為拳,亦是徒手的武術而非它術,武術是用于戰(zhàn)斗的,戰(zhàn)斗即搏擊格斗,抑或稱之為技擊。拳既然是徒手的武術,本屬武,人于兵,兵者戰(zhàn)之用,而非它用,所以說拳的本質即是戰(zhàn)斗。太極拳雖名太極,依然為拳,不能不戰(zhàn),不能不斗,戰(zhàn)斗就不能不武,也不能離武而為,我們研究和承傳太極拳也就必須以武為中心而進行,這是從拳的本質出發(fā)而論的,給太極拳下定義亦應如是。


    那么,定義的概念應該是這樣的:對于事物本質特征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所謂特征,就是事物特點的征象與標志;而概念則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所反映的應該是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所謂內涵和外延的表述則應該是這樣的:內涵是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而外延則是指一個概念所確指的范同。下定義的力‘法一般是屬加種差。所謂的屬乃是事物的類別,所謂種差則是區(qū)別于它事物的差異性,即該事物的特有屬性。誠如浦漢健先生文中所言“要給說明對象下定義,即科學地準確簡明地揭示一個事物的概念,告訴別人這個事物‘是什么’,必須認識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該事物的屬性——它屬于哪一類事物;二是該事物的特點——它區(qū)別于其它同類事物的獨特之處(即特有屬性)是什么,倘若沒有講清以上兩點,便會說而不明,講而不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尷尬境地。”其實,當前使人們對太極拳定義感到尷尬的不是第一個問題,而是第二個問題,即太極拳與其它拳術相比,“獨特之處(即特有屬性)是什么”。因為,拳的概念是特定的,即徒手的武術而為拳,“太極拳乃是徒手的武術的一種”是人們共識的,也是沒有爭議的。那么,太極拳特有的屬性到底是什么,浦先生之文真的給太極拳下了確切而準確的定義了嗎?浦先生真的牢牢抓住了“準確簡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有屬性”這個核心問題了嗎?我們首先來看看浦先生是怎么給太極拳下定義的,浦文最后說:“因此我們說,太極拳是運用沾粘連隨表現十三勢,以發(fā)擲拋勁為主的內功型近身短打拳!睆钠窒壬@個定義看,雖簡而不明,既是說這個定義依然不是十分準確的,并沒有完全反映出太極拳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特點。首先是第一個問題,“太極拳是運用沾粘連隨表現十三勢的”,雖然“沾粘連隨”是太極拳特別強調的,但它不是太極拳所獨有,亦非本質,因為“沾粘連隨”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就連浦先生自己也認為太極拳是吸取了快摔中的“沾粘連隨”,所以不能成為太極拳的獨有屬性,所謂“沾粘連隨”,不是為“沾粘連隨”而“沾粘連隨”,乃是太極拳求取懂勁的方法,亦是懂勁運用的表現形式,懂勁乃是太極拳終身所求,亦是區(qū)別他拳的特征,只有懂勁才能知勁、控勁、用勁而達真正的“沾粘連隨”,也才能在交手較技中化打如意,說白了,所謂的“沾粘連隨”就是為了控制住人來打而不被打,打的更準確更把握而已。拳術的終極印證是散手而非推手,太極拳散手技擊中的“沾粘連隨”固然不能套用推手中輕柔慢化的“沾粘連隨”來衡量,因為推手乃是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和手段而非真正較技,而對敵交手,則不可能有輕柔慢化,因為敵不由己,機勢瞬息萬變,機勢斷續(xù)一瞬間,機勢轉瞬即逝,若要后發(fā)先至,得機得勢,不可不快,不可不速,不可不疾,即便要抑或能“沾粘連隨”,也只是瞬間發(fā)揮,亦不得見其形,所謂“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若見形影藝不靈”,非憑空想象之為;然而“十三勢”則是太極拳所獨有的稱謂和技法,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原稱十三勢”而非太極拳,太極拳之名只是十三勢名稱的演化,或謂名變而已,那么,“太極拳是運用沾粘連隨表現十三勢的”確切的說法或正確表述則應該是:“太極拳是運用十三勢表現沾粘連隨的”,因為,太極拳的每一勢都可以做到“沾粘連隨”,而不是“沾粘連隨”中含有“十三勢”。其次是第二個問題,“以發(fā)擲拋勁為主”,所謂“擲拋勁”,浦先生以前不止一次提到,但浦先生對此并未說清楚,若按浦先生的說法“太極拳講‘勢勢連環(huán)’,在大多數情況下相當于把人撞出去”,似乎所謂的“擲拋勁”給人的感覺就是“撞人勁”,而“撞人”者,人人皆會乃先天自然之能,非拳之所求,拳乃是以殺傷、制服或削弱敵方戰(zhàn)斗力為目的和宗旨的,包括踢、打、摔、拿諸技,所謂“勁”非一招一式或勢,拳勁是可以與任何招式動作配合的,太極拳勁不僅僅限于“擲拋勁”。反過來說,即便“擲拋勁”不是撞人的勁,也不過是用勁的一種形式,亦不過“放勁”之一種,而非太極拳的本質勁,太極拳就“勁”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整體的、協(xié)調的、靈動的、不見于形而又必須通過形體表達的勁,這種勁,實不過“鼓蕩開合”而已,所謂“鼓蕩開合任自由”,其它形式的勁都是對此基本勁的運化形變,包括螺旋勁在內。有所謂“千古一拳,拳者一勁,勁用長短,勁練剛柔,“勁”者活力而為,“力之平衡、力之協(xié)調、力之運用”耳。太極拳勁區(qū)別于他拳乃是“用剛以柔,用柔以剛”,因為,“柔中無剛其速不疾,剛中無柔其攻不堅”,剛柔務須相濟而為,所謂“極柔軟然極堅剛,無堅不摧”乃是太極拳終極之本。太極拳懂勁后,就能把握勁的尺寸分毫,不先小后,不偏不倚,用勁恰如其分,恰如其時,恰倒好處。

 


    從浦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浦先生對太極拳的定義的理論來源是:“太極拳是內家拳,內家拳注重內功修煉,因此,太極拳是內功型的。內家拳的主要技法特征是‘犯者立仆’。要使犯者立仆,就要采用‘近身’的方法,在近身以后以發(fā)擲拋勁為主”。浦先生這樣的推理不免讓人有些糊涂,實際上所謂內家拳的“犯者立仆”并非“以發(fā)擲拋勁為主”,前人在描述內家拳“犯者立仆”的乃是“凡搏人以穴”,即所施之法乃是點穴打穴之術!所以,原傳的太極拳本有拿筋閉脈,分筋錯骨之術,這在揚氏的老譜中講得還是很清楚的,只是到后來才被人們淡忘了,抑或失傳了,今已少有人知了!亦如浦先生所說,原來楊家的太極拳是“一似少林”的,太極拳摸魚式的打法只是近現代的事。其三是關于內功問題,通俗地講,就是內在功能的強化,內功有內養(yǎng)(強體)功,有內壯(增勁)功,亦可分為柔功和硬功,太極拳之內功應該是健武一體的,太極拳的特點就是:練拳中養(yǎng)生,養(yǎng)生中練功,健身為基,御敵為用,所以,“健武一體”才是太極拳區(qū)別于他拳的最大特點。雖然健不等于武,但傳統(tǒng)拳大都講究“三分練七分養(yǎng)”,因為武必健身,身不健無以為武,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是其他拳大多練養(yǎng)分家者多,而太極拳最大的進步則是較好地解決了拳術練養(yǎng)分家的問題,也就是說太極拳乃是練養(yǎng)合一的拳,即太極拳因“健武一體”而獨秀武林。應該說,太極拳練功是把健身放在了首位的,但拳之健身乃是為了更好地武,而非為健身而健身,而是以健促養(yǎng),以養(yǎng)保用,以用演武,所以說,講太極拳,不能不講打,但又并非僅僅是打,是不應該把健身排斥在太極拳之外的,從本質上講,太極拳之健就是為了更好地武,然今之太極拳健而不武,或為健而健者,其已非拳,不可以拳論,或可謂之“太極健身養(yǎng)生功”而不虛其名。至于楊澄甫先生的早逝是有好多原因的,非一文能為之道清,不能單一地歸罪于太極拳,當然,內功亦有利弊,練內功不當不得法或走偏,依然會走火入魔而傷身損壽!最后是太極拳定義的標準問題,時下太極拳門派林立,大者有五有六,小者不計其數,更讓人迷昏的是今天出來個祖,明天蹦出個宗,有的甚至把太極拳的根追到了老子、伏曦。其實,拳乃是實戰(zhàn)的產物,更是發(fā)展的變化的,是隨社會發(fā)展而完善的,而非一成不變的,太極拳為武而生,為健而練,為用而求,拳變的是其形,不變的乃是其理,有所謂“雖變化萬端,其理一貫”。如陳式剛暴,楊式舒展,吳式飄逸,武式頓挫,孫式緊湊,和式油滑,其他拳更是特點不一,等等不一而足,但太極拳的本質功能被弱化而健身娛樂的功能被強化是不可否認的現實,這一趨向仍在發(fā)展,并漸呈舞蹈化體操化趨勢。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若要總括太極拳定義,就不能不考慮太極拳各門派特點,而又不能搞小部門標準,要搞公認的行業(yè)標準,部門標準只代表門派拳種特有風格而非太極拳的全部,或謂所有的太極拳標準。太極拳定義的標準,毫無疑問應該是以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和十三勢歌及行功歌訣為標準,這需要太極拳界的共識!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科學正確而準確地理解太極拳呢?


    首先,太極拳是以太極陰陽理論而運其拳。太極陰陽理論是: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陰極而陽,陽極而陰,分而不離,合而不流,陰陽相抱,互動互生,陰陽相和,互助互濟,陰陽和合,均衡爭衡,圓潤隨和,以陰滋陽,以陽助陰,用陽以陰,用陰以陽,相輔相成,相反相成,所以說,太極陰陽理論乃是矛盾對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系。
    其次,太極拳的理論體系決定了太極拳的運化形式特點:所謂“太極無定式,循環(huán)本無端”。其拳勢正形圓,氣定神寧,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腰運身,存心撥意,鼓蕩開合,自然順遂,由招熟而漸悟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運勁如抽絲,發(fā)勁似放箭,極柔軟然極堅剛,無堅不摧,即“極柔極剛極堅強”。拳諺有所謂“別看太極柔,剛勁腰中求”,即是說,太極拳以腰運身,螺旋運轉,身似弓弦,手似彈,所以,練慢而用快,勁力崩炸驚彈,觸之必應,應之必果,所謂彈不虛發(fā),不動如山,動若雷霆。也就是說,太極拳即是內家拳,或謂內功拳,當以練內功內勁為主,其用亦如是。所以說,太極拳并不是軟拳、棉花拳,而是外柔內剛的拳,所謂“綿里藏針,棉里裹鐵”。


    楊露禪的老師陳長興有言:太極拳惟氣與勢而已!氣者內之充,勢者外之顯,即道家所謂“內持金丹,外顯金鋒”。陳長興在談到太極拳化
打時說:何為化,何為打,化即打,打即化,出手便是。也就是說,“太極拳乃是化打合一之術”而非化是化、打是打?傮w上說,太極拳的特點應該是:神意為先,以腰運身,上下相隨,左右兼顧,外柔內剛,運勢無端,粘隨折疊,長拉短調,柔運剛發(fā),借力打力,借勢打勢,因敵變化,不猛而威。


    那么,太極拳的定義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太極拳陰陽立論,健武一體,門派眾多,式雖有別,其理乃一。太極拳融丹功于手搏,內外兼修,練養(yǎng)合一,文武兼?zhèn),健身為基,御敵為用。其拳神意為先,十三勢為法,以腰運身,勁運其內,擰旋化轉,動中求靜,柔運剛發(fā),忽隱忽顯,急應緩隨,方圓互用,囚敵而變,借力借勢,運勢無端,化打合一。


    以上一點淺見與同好共研,不妥之處,請浦先生賜教,亦望方家斧正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