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功夫 > 太極文化

西單守門人實為武林高手



——《逝去的武林》

  在西單守門近50年的一位老者,卻是中國武術界的一位至尊前輩。他34歲退隱江湖、文革時期備受迫害、經(jīng)歷十余年勞動改造。中華武術黃金時代的最后一位見證者,口述最真實動人的武林故事——中國武道的無上境界其實就是“禪”的境界。

  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天馬行空,吸引無數(shù)民眾。真實的武術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樣子?這本書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武林,大師口述歷史,種種細節(jié),滴水映月,反映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書中圖片珍貴,還附有拳譜、心經(jīng)釋意。

  武林前輩李仲軒

  李仲軒,天津寧河縣人,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云祥、薛顛的弟子(他們在武林的地位與當時張大千與徐悲鴻在美術界的地位相當),武林名號為“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為京津地區(qū)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門規(guī),放棄做官機會。

  他34歲自武林退隱,晚年在西單一個普通電器商店以看門為生。遵守對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85歲時,在《武魂》雜志發(fā)表系列文章,提供珍貴史料和拳理,被譽為“中華武學最后一個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見證者”,在海內(nèi)外武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成長期正逢武俠小說泛濫,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中,武林群豪爭奪岳飛遺書是重大情節(jié),延伸出的故事幾乎覆蓋了《射》的后半部。而在歷史上,這部《武穆遺書》竟然真的存在,在明末清初之際,此書殘卷被發(fā)現(xiàn),并據(jù)此發(fā)明了內(nèi)家拳的第一個拳種——形意拳。至民國,民族危機重重,社會提倡武風,中央國術館是中央政府的直屬機構。在這一特殊時期,形意拳傳人表現(xiàn)卓越,訓練軍隊、迎戰(zhàn)外國拳師、著書立說,并出現(xiàn)了近十位大師,令形意門長期居于武林頂峰,《逝去的武林》是那個時代的見證。

  比想象中更精彩

  清朝滅亡后,民間習武的禁忌被打破,為了解救民族危機,孫中山、馮玉祥等政界領袖提倡武風,孫中山為武術界寫下“強國強種”的題詞,而馮玉祥干脆直接在武術館任職,中華武學呈現(xiàn)出一個高峰期。

  武林各派突破了保守風氣,著書辦武館,廣傳武學。其中極為輝煌的便是形意拳派系,出現(xiàn)了近十位大家,成為當時武林的棟梁。三大內(nèi)家拳為形意、太極、八卦,形意拳早于太極拳和八卦掌,在“高深修養(yǎng)轉化為凌厲殺技”方面,有獨到之處。形意拳諸名家皆以實戰(zhàn)著稱,或訓練軍隊,或降服挑釁的外國拳師,或公開比武,震懾一方。

  李仲軒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師門下,后來退隱幾十年,未曾受過武術表演化和商品潮流的侵擾,他所見證的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了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當年,三位大師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質(zhì)。果然,一個甲子過去,人間經(jīng)過又一個輪回,當三位大師的徒弟一輩人盡數(shù)凋零的時候,李仲軒憑借他的書香出身,給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師的言行和武學。

  書中老一輩武者的思想意識,區(qū)別于西方技擊、為我中華所獨有的訓練體系。中華武術來源于道家文化,但當今往往練武是練武、道學是道學,武術失去了上通道學的途徑,本書則把兩者溝通在一起,說出了武術的無限境界。

  這不單是給武術界看的書,也是一本給文藝界看的書,它有著具體而微的種種細節(jié),滴水映月,反映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

  中國的武士道

  李仲軒得到其中三位大師的傳授,他的回憶錄見證了這段武術高峰期的巔峰人物。有評論說由于時代變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一高峰期也許是最后一個高峰期,又由于這一代大師親授弟子的盡數(shù)凋零,因而李仲軒被稱為“中華武學最后一個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見證者”。

  梁啟超曾經(jīng)寫下《中國武士道》一書,以鼓勵國民發(fā)奮自強,但他的理論是從春秋一代哲學家,如孔孟語錄中尋找的零星話語,其事跡也多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宮廷謀殺的掌故,缺乏現(xiàn)實含量。

  李仲軒的師爺李存義是中國第一個武士組織——中華武士會的創(chuàng)立者,通過《逝去的武林》一書,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中國人竟然是好武的!

  這種好武精神,除了“一言定生死”的爽利,還有著“布衣傲王侯”的清高,有著“體悟自然”的情趣,武與文已融通在一起,沒有狹隘偏執(zhí)的流弊,是更上乘的武士道。

  在武俠小說、影視泛濫的當代,我們反而越來越不知道中國功夫的真相是什么,中國的武士是如何生活的!妒湃サ慕诽峁┝藲v史證據(jù),揭示了你所不知道的武林,還打破了舊有的保守做法,將形意拳的練功、實戰(zhàn)秘訣公開,并作了詳實的指導。尤為可貴的是,講述了中國武者的風骨、胸襟和生活情趣,描述了中國一直存在的武士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