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當功夫 > 太極文化

尋訪功夫江湖.國內篇

名山古剎不見武林高手

  新聞背景

  日前有南京媒體報道:3名江蘇無錫小學六年級學生,被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武打片段吸引,竟留下一封信后離家出走,稱要到河南少林寺學武。

  當年電影《少林寺》上映后,許多迷戀武術的孩子也曾離家出走投奔少林寺。其實對于許多當年癡迷《少林寺》而如今已過中年、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們來說,今年年初這又一輪功夫熱潮倒是重新觸動了長時期縈繞在他們心頭的疑問——武俠小說中神奇的功夫大師和那讓人熱血沸騰的功夫江湖真的存在嗎?記者為此進行了一番探訪,了解到現(xiàn)代“江湖”的另一番真實面貌。

  功夫江湖.高手

  武學圣地不見高人

  很多著名門派的掌門人少有實戰(zhàn)能力

  經(jīng)過若干年的武俠文化熏陶,功夫高人多隱居在名山古剎已經(jīng)成了人們頭腦中自然而然的想法。可就在不久前,京城某著名雜志社派數(shù)名記者分赴各名山大川、武學圣地,拜訪了陳家溝太極拳學?偨叹、少林寺的第30代方丈、武當?shù)葍燃胰T派的掌門人,但結局令他們有些失落——據(jù)該雜志介紹:“在少林寺,在武當山,在陳家溝,在青城山,我們見不到金庸筆下深入人心的顛僧、狂道、隱俠和劍仙,滿眼所見的是比自己更尋常、無奇的人物……武俠、功夫和江湖,這是虛虛實實世代相傳的神話,卻永遠有人愿意相信它。”

  那么是不是這些記者探訪的還不夠全面呢?記者采訪了曾任《武魂》雜志主編的魏珉(藍石)先生,他從1989年到1993年期間曾走遍名山古剎尋找傳說中的高人,“我走訪了山西、廣東、江西、湖北、甘肅、河南、山東、四川……武當、青城、嶗山都去過了,甚至還到日本拜會了少林拳法聯(lián)盟,但結果令人失望!蔽虹胝f:“我拜訪到的很多武術家都是一些著名門派的掌門人,論名氣、理論在民間可謂一流,但多為‘說故事’——講述自己或者祖師爺如何如何厲害,哪年曾經(jīng)打敗過某人。他們多是手捧祖宗拳譜講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實戰(zhàn)能力!

  武術需要不斷交流

  在深山老林里閉門造車不可能出功夫高人

  對于這一現(xiàn)象,著名大成拳家王選杰先生曾說,中國武術是在千百年來冷兵器戰(zhàn)爭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幸存者總結出的戰(zhàn)場生存之道,并不產(chǎn)生在廟宇和寺觀中。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人們的生死肉搏經(jīng)驗越來越少,功夫大家也極難產(chǎn)生。經(jīng)常組織搏擊比賽并開辦功夫網(wǎng)站的武術愛好者趙易平先生也認為,武術與科技、與經(jīng)濟一樣,都需要與外界不斷交流,互通有無互相學習才能進步。在深山老林里閉門造車是不可能出功夫高人的。

  采訪中,《武魂》雜志副主編常學剛向記者提到另一個深入人心的錯誤看法:“在武俠文化中有這樣一種錯誤觀念,就是越是古老的理論越有價值,越是歲數(shù)大的武術家功力越深,其實這是不對的!背W剛說:“武術也在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人在科技、營養(yǎng)、天生身體素質方面遠遠超過古人,為什么在武術理論和實戰(zhàn)方面就一定低于古人呢?這是說不通的。只要中國武術加強科學研究,打破保守,多與國外交流,還是會有突破的。”

  常學剛等人曾找到民國時期一些著名武術家的比武紀錄片膠片,當時的媒體把比武過程描繪得驚天地、泣鬼神。但放映出來卻讓人大失所望。“當時那些武林高手的速度、力量、技術諸多方面根本無法與現(xiàn)代散打運動員相比,現(xiàn)代人真回到那年代照樣‘切’這些所謂的功夫名家。”



  功夫江湖.問題

  江湖充斥“索天響”

  吹牛、固步自封、死要面子是現(xiàn)在功夫江湖的丑惡現(xiàn)象

  馮驥才膾炙人口的小說《神鞭》中有個“索天響”,是津門武林的祖師爺。據(jù)說索天響在武林中穩(wěn)坐頭把交椅,可實際上是個地道的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有圈內人告訴記者,馮驥才先生小說中的“索天響”太形象了,如今國內武術界不少門派掌門都是像“索天響”一樣有著靠嘴把對手“說死”的絕頂功夫。

  《武魂》雜志副主編常學剛對記者總結了功夫江湖中的三大丑惡現(xiàn)象:第一,吹牛。例如吹噓某武術家天生神力,能單手握住幾百斤重的鐵刀繞場一周,或者用肩膀扛住從天花板上掉落的成噸重的機器。還有的吹噓自己功力如何深厚,贏過多少人,一輩子沒輸過等等;第二,貶低對手,固步自封。認為天下只有自己門派武功最厲害,不屑跟其他門派學習;第三,怕輸,死要面子,不敢通過實戰(zhàn)提高技藝。

  “《武魂》雜志曾多次組織一些門派之間的比試,但幾乎所有門派見面光斗嘴或自行表演,從來不敢真正交手。”常學剛說,“其實很多武術家一輩子沒輸過是因為他們一輩子沒有幾次真正的實戰(zhàn),或者根本沒有與強手過招,只是在當?shù)匦∪ψ永锓Q王稱霸,這些人還有個最顯著的特征——只會打自己徒弟,拿自己徒弟練手時贏得都漂亮著呢,就是不敢和外人交手比試!

  記者在查詢資料時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可以從旁佐證常學剛的觀點:現(xiàn)代武林中多年來發(fā)生了諸多論戰(zhàn),比如“達摩祖師”是否創(chuàng)立少林拳、海燈法師是不是騙子、南少林到底在莆田還是在泉州、王薌齋與謝鐵夫比武誰輸誰贏等等,然而這些論戰(zhàn)沒有一個主題與實戰(zhàn)技擊有關。

  功夫江湖.較量

  現(xiàn)代散打稱霸天下

  隨著一系列比賽的勝利,散打運動員開始輕視傳統(tǒng)武術

  中國散打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由于其吸收了國外很多拳法與腿法,因此被傳統(tǒng)武術界人士所不齒,認為這個新東西不倫不類。張源俠專著《中國內家武藝的不傳之秘》中記載了不少傳統(tǒng)武術人士的觀點:“純粹的傳統(tǒng)武術派認為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奧妙無窮,目前散打的打法只是大雜燴而已,說是拳打腳踢摔樣樣在行,實際上里面的中國味沒有了!

  但是這種對散打的蔑視態(tài)度,卻讓傳統(tǒng)武術家們在隨后的一些非正式比賽中吃了虧。很多在當?shù)叵碛惺⒆u的武術家在與國家散打隊隊員交手后當場被打得暈頭轉向,賽后散打隊員透露“我都不忍心再打他了!倍湫g家們則感嘆“從沒見到過這么快、這么重的拳,專業(yè)運動員就是專業(yè)啊”……隨著一系列比賽的勝利,散打運動員也開始輕視傳統(tǒng)武術。

  傳統(tǒng)武術為何與散打較量時很難取勝?傳統(tǒng)武術界也有自己的理由——散打王是一項體育賽事,這就要求它必須有一定的安全性,有嚴密的體育規(guī)則。所以從技術上來講,就要舍棄某些技法。而傳統(tǒng)武術往往是一種生死肉搏術,幾乎無規(guī)則可言,只要制服對手,什么陰招都可以使。但是散打規(guī)則中明確規(guī)定不得使用這些“狠招”。

  許多民間武術都講求手法的變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臺,拳套一戴,手就等于沒了。什么拿啊,抓啊,統(tǒng)統(tǒng)玩兒完,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掄起拳來開打。

  民間武術家們并非職業(yè)運動員,而且根據(jù)一擊制敵的理念,他們也不可能把體能放在首要地位去進行練習。而散打選手選材精良,還有專業(yè)教練和營養(yǎng)師,再加上豐富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在很多方面占據(jù)優(yōu)勢。

 

 中國功夫.掃描

  真真假假

  中國功夫

  一位熱愛功夫的外國友人認為,因為和武俠文化相伴而生,“中國功夫”的內涵變得虛虛實實,甚至有時候與泰拳、俄羅斯桑搏、巴西柔術等洋功夫相比,指的已經(jīng)不是同一種事物。中國功夫的含義花樣繁多,大概包含了四大領域。

  -領域一:

  武俠小說中的功夫

  例如周星馳所導演的《功夫》中的如來神掌和蛤蟆功 。《如來神掌》是邵氏公司1964年出品的經(jīng)典武俠系列,后來曾被數(shù)次翻拍電影、電視劇,還被漫畫家黃玉朗改編成漫畫,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香港人。

  武俠小說中的功夫往往被真實的武林界人士所不齒,認為這些與現(xiàn)實差距太大。

  -領域二:

  傳統(tǒng)武術

  例如周星馳所導演的《功夫》中的太極拳、洪家鐵線拳、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譚腿。鐵線拳技擊手法較簡,為洪家拳中的上乘套路,也有人說此套路為洪家拳的內功拳術,或為少林秘傳的易筋經(jīng)。

  十二路譚腿:中國武術里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稱,這里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自然就是譚腿了。譚腿也被看成是武術基礎訓練項目之一。有歌云:“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譚腿四只手,人鬼見了都發(fā)愁!

  傳統(tǒng)武術的問題是實戰(zhàn)技擊出現(xiàn)退化,某些拳術理論上過于玄妙。

  -領域三:

  套路表演型武術

  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國際功夫明星、多次獲得全國冠軍的李連杰是表演型武術的代表人物。由于套路表演型武術經(jīng)常請舞蹈界人士指導,再加上往往有音樂伴奏,因此極具觀賞性,但技擊上毫無可取之處。據(jù)說李連杰離開大陸去香港影視界闖蕩時,曾專門到拳擊隊學習了兩個月拳擊,惡補技擊上的差距。

  -領域四:

  中國散打

  中國散打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據(jù)說部分目的是堵住外國人說“中國功夫是花拳繡腿”的嘴。最初技法簡單,常被武林人士諷刺為“拳擊加腿”。由于抗打能力不強,運動員還必須帶著頭盔、護胸等護具,F(xiàn)在中國散打水平提高很快,并吸收了泰拳、跆拳道、拳擊、柔道中的很多技術。由于散打運動員選材嚴格,近年在抗擊打能力上的突破性進步,中國散打已可以和泰拳等國際著名功夫抗衡。

  ●中國功夫.精華

  技擊中求養(yǎng)生

  《武魂》編輯馮黎先生認為,在養(yǎng)生方面中國功夫有很多可取之處。

  外國選手往往不到30歲,競技狀態(tài)就從巔峰狀態(tài)開始下滑。例如很兇猛的泰拳——泰國人練拳不要命,對沙包、對樹練習,拳、肘、膝、脛骨、腳練就極強的硬度和打擊力。不科學的訓練雖然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神話”,可是早殘、早衰竟成了運動員的不幸命運,如果從根本上錯誤了,就算是有一些成果也不值得提倡。近些年訓練條件和方法雖有所改善,但和武道的要求還有一個很遠的距離。

  反觀中國功夫,很多著名拳種技擊中就帶著養(yǎng)生,例如太極拳、意拳(大成拳),武術泰斗王薌齋一直主張“從養(yǎng)生中求技擊,從技擊中求養(yǎng)生”。還有武術家說“不習武的人都是不要性命的呆子”,這種說法雖然有歷史的局限性,可也能感受到那種博愛的憫恤情懷,他想說的是養(yǎng)生的技術人人都應該學,時到今天,科學的手段已很發(fā)達,借助藥物、器械、儀器一樣可以使人健康。但依賴于外在的援助,總不如發(fā)自于內在的調節(jié)更符合人自然的要求。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黃帝內經(jīng).素問篇》就已有養(yǎng)生功法的綱領性講述:“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如一”,這就是靜功、樁功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種具有養(yǎng)、練、醫(yī)于一體的高級運動形式,這種無創(chuàng)傷性的拳學療法,可以很快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人體潛能。

  能訓練“大無畏”

  另外,“大無畏”的精神訓練也是中國功夫的精華。

  意拳(大成拳)很注重精神的訓練,王薌齋認為,武者如果首先在精神上輸給了對方,那他就不能自如地發(fā)揮技術,難逃徹底的失敗。如果練就了大無畏精神,則可以激發(fā)人的一種原始本能,也叫獸性力量,極大地增強自身實力。因此,王薌齋主張搏擊者必須“抱定與對手同死的決心”、“心毒稱上策,手狠方贏人”、“打不著不打,打不殘不打,打不死不打”。

  王選杰先生也主張無四象——“無人象、無我象、無眾生象、無壽者象”,意思是拋棄一切私欲雜念,連性命也不在思考范圍內,為最終戰(zhàn)勝對手、甚至不求戰(zhàn)勝對手只求給對手極大打擊,不惜犧牲生命。

  據(jù)資料記載,當時的一些外國功夫高手在與王薌齋等意拳 大成拳 名家交手后 感覺不是在和“人”較量,而是和紅眼發(fā)狂的野獸較量,尚未交手就被武術家兇狠犀利的目光所震懾,交手后外國功夫高手更是一觸即潰。

  大成拳家霍金來先生感嘆:現(xiàn)在的武術家極少有能練到‘薌老’當年的‘大無畏’境界,現(xiàn)在更多的人只考慮名、利,如此心事重重與對手比武焉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