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道教文化 > 周易專區(qū)

明清北京紫禁城建筑中的和諧理念

明清北京紫禁城建筑中的和諧理念

韓增祿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100044)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屬于農(nóng)業(yè)自然文化的范疇。中國文化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師法自然、法地則天。而天地自然的最大特點,就是和諧。因此,崇尚和諧、追求和諧,就成為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以及中國建筑的核心理念。和諧是指陰陽之和,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天人之和”、“人際之和”與“身心之和”。

在中國古代建筑的規(guī)劃與設計中,崇尚與追求和諧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是通過如下幾種方式來加以表達的,即:方位(自然方位、社會方位與文化方位),造型(方圓、凸凹、高低、大小等),色彩(五行色等),圖像(龍、鳳、龜、麟等)、數(shù)字(奇數(shù)與偶數(shù)、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數(shù)、天地生成數(shù)等),文字(門額與楹聯(lián)等)。這在明清北京紫禁城(今稱北京故宮)的建筑中,體現(xiàn)得尤為淋漓盡致。離開以易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難以讀懂以北京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這部立體的史書。

1.陰陽之和與宮廷建筑布局

在明初北京紫禁城的建筑中,乾清宮和坤寧宮是位于內(nèi)廷中軸線上的兩座主要建筑。乾為純陽,坤為純陰。陽為大,陰為小。在地圖方位上,是南為下、北為上。坤寧宮位于乾清宮以北,乾下、坤上謂之泰卦。乾清宮和坤寧宮兩座建筑,構(gòu)成了所謂小往大來之交泰布局。明代易學家來知德曰:“小為陰,大為陽。往來以內(nèi)外卦言。由內(nèi)而之外曰往,由外而之內(nèi)曰來。”又曰:“乾坤者,萬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卑凑展糯恼軐W理念,陽氣輕盈而上升,陰氣重濁而下降。小往大來,乃陰陽相交、天地相合、夫妻相合之象!昂稀迸c“和”通!胺蚝险撸鸵。乃陰陽相合,其氣相合!保ā度鼤āふ撝г掀罚┏Q缘,“家和萬事興”!凹液汀钡年P(guān)鍵,在于夫妻之和。坤寧宮是皇后居住的中宮或正宮,乾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這兩座建筑所構(gòu)成的泰卦格局,象征著國家第一家庭的夫妻之和。後來,明代嘉靖年間,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增建的交泰殿,實屬蛇足之舉。在內(nèi)廷建筑中,象征十二地支的東六宮、西六宮,與象征十天干的乾東五所、乾西五所(均為皇子住所,乾西五所在乾隆年間有所改動)之間,所表達的陰陽之和,象征著母子之和。

中國,是禮義之邦。中國文化,是不忘本的文化。所謂“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识Y,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規(guī)劃與建設,符合《周禮·考工記》關(guān)于“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基本原則。“左祖右社”,是指將祭祀其先祖的祖廟設在皇宮的左側(cè),將祭祀代表國家的社神和稷神的社稷壇設在皇宮的右側(cè)。在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體系中,是將外太廟(現(xiàn)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設在午門的左前方即東南方位,將內(nèi)太廟(奉先殿)設在乾清宮的左前方即東南方位。這種設計,與中國易學文化的有關(guān)方位系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在四季方位中,東方屬春,春主生。在正五行方位中,東方屬木,木主生。在以朝陽為基準的自然陰陽方位中,宮城中軸線的東面為陽、西面為陰。在以正陽為基準的自然陰陽方位中,宮城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因而,東南方位屬于重陽方位。太廟是皇家的祖廟,將太廟設于重陽方位,象征著皇家之人丁興旺、香火不斷,國祚之延續(xù)千秋萬代、綿延久長。當然,宮城建筑上的和諧布局,只是表達出人們的某種良好愿望罷了,它同一個朝代的興衰之間并無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這里所關(guān)注的,主要是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文化內(nèi)涵,在天安門兩側(cè)的現(xiàn)代建筑中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將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蹤跡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建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側(cè),將議論國家大事的人民大會堂建在天安門廣場的西側(cè),與“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是一致的。這種建筑格局,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綿延不斷、源遠流長,人民的國家順天應民、長治久安。

2.內(nèi)和外安的宮城建筑命名

在中國的歷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貴族掌權(quán)的元朝和清朝,都是靠武力奪取政權(quán)即所謂馬背上得天下的。但是,依靠武力,只能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元朝和清朝治理天下,所依靠的都是以倡導和諧為核心的儒學文化。以武力得天下的清朝皇帝,為了其政權(quán)穩(wěn)固,采用了以崇尚與追求和諧為最高境界的易學文化,作為其治理天下的理論依據(jù)。

清順治二年(1645年),將前朝三大殿以及相關(guān)的宮門和城門命名,作了較大的改動。前朝三大殿的命名有一個歷史的沿革過程。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時候,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依次將北京紫禁城內(nèi)的三大殿命名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清順治三年(1646年),將“皇極殿”南面的“皇極門”改稱“太和門”,將通向“文華殿”的“會極門”改為“協(xié)和門”,將通向“武英殿”的“歸極門”改為“雍和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為避雍正皇帝的名諱又將“雍和門”改為“熙和門”!疤偷睢、“中和殿”、“保和殿”與“太和門”,象征君臣之和。“協(xié)和門”與“熙和門”,象征文武之和即將相之和。順治八年(1651年),遂將“承天門”改為“天安門”。順治九年(1652年),將“北安門”改為“地安門”。這樣一來,紫禁城內(nèi)有“六和”,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與“太和門”、“協(xié)和門”、“熙和門”;皇城有“六安”,即“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它們合起來,象征“內(nèi)和而外安”、“六六大順”。在易學中,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在八卦中,由三個陰爻組成的坤卦,其性為順。在六十四卦中,坤卦由六個陰爻所組成,六六謂之大順。清代對北京宮城建筑的命名改動之後,其渴望社會和諧、江山永固、內(nèi)和外安、萬事順利的政治理念已躍然紙上。

3.太和殿與太廟改制的原因

明代北京紫禁城內(nèi),皇極殿的建筑形制是九開間進深五間,以示九五之尊。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太和殿,并將其建筑結(jié)構(gòu)改為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此後,又多次重修太和殿,至今仍保持其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的建筑形制。

為什么要將九開間改為十一開間呢?

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值得注意的是,從中國建筑的易學文化內(nèi)涵來看,這一改動所蘊含的思想境界比原來更高。這件事,與清順治二年將“皇極殿”改稱“太和殿”有關(guān)。何謂“太和”?王夫之注曰:“太和,和之至也!碧停Supreme Harmony),是指最高境界、最大程度的陰陽之和。將太和殿改為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之後,其內(nèi)部共計五十五間!拔迨濉,乃易學中的大衍之數(shù)。在十個自然數(shù)中,中國古人將“一、三、五、七、九”等五個奇數(shù)稱作“天數(shù)”或“陽數(shù)”,其總和為“二十五”;將“二、四、六、八、十”等五個偶數(shù)稱作“地數(shù)”或“陰數(shù)”,其總和為“三十”!耙弧⒍、三、四、五”為“五行之生數(shù)”,“二、四、六、八、十”為“五行之成數(shù)”。大衍之數(shù),乃天地陰陽數(shù)的總和、五行生成數(shù)的總和,即最大的陰陽之和。采用大衍之數(shù)“五十有五”,作為“太和”的數(shù)字象征,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清代康熙年間,將太和殿的建筑結(jié)構(gòu)改為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之後,按照中華民族關(guān)于“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觀念,位于午門東南方位、坐北面南之太廟,即皇家之祖廟的建筑形制,也應享有最高的規(guī)格。因此,遂將其太廟前殿的建筑形制由原來的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改為面闊十一間進深六間。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采用減柱法,由六十八根金絲楠木立柱支撐,共計六十六間,含“六八之數(shù)”與“六六之數(shù)”。此外,與天壇相對之地壇,屬陰。從乾隆年間起,地壇上層壇面之墁地石板數(shù),中央用“六六之數(shù)”,四周用“八八之數(shù)”,其理與此相通。

太廟是祭祀皇家帝、后之場所,屬于陰宅。因此,在太廟的建筑詞語中,多用陰數(shù)。例如,太廟前殿(享殿),在內(nèi)部房間與立柱的數(shù)量上,采用“六、八”與“六六”之陰數(shù)。太廟前殿,位居三臺之上,正南面三出陛,東、西兩側(cè)各單出陛。其正門中間丹陛神路上的石雕,底層為三對海獸相向圖案,中層為雙獅滾繡球圖案,上層為左升龍、右降龍的雙龍云朵圖案,三層石雕中的吉祥動物數(shù)量皆用陰數(shù)。太廟前殿(享殿)所在的三臺南面之臺階數(shù),上層用五級,以示祖根,所謂“河圖、洛書,五皆居中,則五者數(shù)之祖也!保▉碇拢;中層用六級,底層除中間神路之外皆用八級,其南面底層丹陛神路上的臺階數(shù)用十級。太廟前殿(享殿)東、西兩側(cè)之丹陛,底層設八級臺階,中、上層各設六級臺階。太廟前殿(享殿)東、西兩配殿的丹陛,均用八級臺階。與此同時,又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太廟中殿(寢殿)與後殿(祧廟),改為為面闊九間進深四間。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采用減柱法,由三十四根立柱支撐,共計三十六間(含“六六之數(shù)”)。太廟中殿(寢殿)前面東、西兩側(cè)的丹陛,均為十二級臺階。太廟後殿(祧廟),南面三出陛,均用十級臺階,中間神路丹陛石上采用雙龍石雕圖案。太廟前殿(享殿)東、西兩配殿的門前及其南、北兩端的臺階均用八級。太廟中殿(寢殿)東、西兩配殿的門前及其南端的臺階均用六級和八級。太廟後殿(祧廟)東、西兩配殿的門前臺階均用六級。戟門前后三出陛,正中間前后丹陛的神路,各設十級臺階,其丹陛石雕自上而下為雙龍、雙獅、雙海獸圖案,東西、兩側(cè)丹陛各用八級臺階。戟門的東、西兩旁門,前后均用六級臺階。戟門南面東側(cè)的神庫、西側(cè)的神廚,均用四級臺階。

4.陰陽方位系統(tǒng)與宮廷建筑

明、清北京城建筑的風水格局之講究、文化內(nèi)涵之豐富,堪稱中國歷代京城之最。據(jù)《大清會典》記載:“凡相度風水,遇大工營建,欽天監(jiān)委官,相陰陽,定方向,諏吉興工,典至重也。”中國古老的風水學說,是易學哲學影響中國建筑的中介理論,也是中國古代的建筑理論、地理環(huán)境理論和環(huán)境心理理論。就其主流而言,風水學說的內(nèi)容大體分為兩個層次:在實用的層次上,其中蘊含著前人對地理環(huán)境的認識與建筑經(jīng)驗的概括和總結(jié);在理念的層次上,其中大量吸取了易學哲學的觀念和理論!周易·說卦傳》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憋L水理論對建筑的方位格外重視,因而又稱作“方位理論”(theory of orientations)。

當君主面南而治的時候,就天體的視運動而言,是太陽從左邊即東方升起,太陰(月亮)從右邊即西方升起。因而,在安居樂業(yè)的和平時期,是以左為上、以左為貴、以左為前、左陽右陰、左雄右雌;與此相反,在戰(zhàn)亂時期,則是以右為上、以右為貴、以右為前,陰陽倒置。前者是一種喜慶吉祥的氣氛,後者是一種兇殺不祥或辦喪事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的軍營中,和平時期是上將軍居左、偏將軍居右,戰(zhàn)爭時期是上將軍居右、偏將軍居左!吨芤住煛妨模骸皫熥蟠,無咎。”在這里,是左為後,“師左次”是向後撤退的意思。《老子·三十一章》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敝性粠В两襁有“喜事尚尊,喪事尚親”的民俗傳統(tǒng)。在和平時期或辦喜事之時,左為上位和客位;辦喪事的時候,則是不論長幼尊卑,只看人們與死者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之遠近而排列前後順序了。因此,中國古代,文武大臣上朝的位置,大都是左文右武或文東武西。東為正,西為副。在漢字中,政治的“政”字,就是由“正”字和“文”字組成的。兩者之間,不無關(guān)系。在皇宮和京城的建筑規(guī)劃方面,也是如此。文崇仁,武尚義。明、清北京城特別是紫禁城建筑的命名,往往是陰陽相合、左右對應的。文與武相對應,仁與義相對應,天與地相對應,日與月相對應,春與秋相對應,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對應,如此等等。諸如,太和門前左側(cè)為文華殿,右側(cè)為武英殿;文華殿前東西兩側(cè)的配殿,左曰“本仁殿”,又曰“集義殿”;太和殿東廡為“體仁閣”,西廡為“弘義閣”(明初分別稱為“文樓”、“武樓”,明嘉靖年間改稱“文昭閣”、“武成閣”;清順治二年改稱“體仁閣”、“弘義閣”至今);乾清宮前的二側(cè)門,東為“日精門”,西為“月華門”;乾清宮前二側(cè)門外,東為“崇仁門”,西為“遵義門”;中正殿前面,左偏殿曰“春仁”,右偏殿曰“秋義”。在御花園中,位于東側(cè)的是建筑平面呈凸字形的絳雪軒,位于西側(cè)是建筑平面呈凹字的養(yǎng)性齋,凸為陽、凹為陰,左陽而右陰;又“萬春亭”居左,“千秋亭”居右,以象四時。其它如,在皇城外面,位于棋盤街東、西兩側(cè)通往東、西江米巷(後來改稱東交民巷、西交民巷)的牌樓,左為“敷文”、右為“振武”。在東四牌樓中,左為“履仁”,右為“行義”;在西四牌樓中,左為“行仁”,右為“履義”。在內(nèi)城正陽門兩側(cè),左為“崇文門”,右為“宣武門”。在建筑裝飾方面,宮門前面的石獅子、青銅獅子或鎏金銅獅子,也一定是左雄、右雌(爪下有繡球者為雄獅,爪下有幼獅者為雌獅)、陰陽有序,而不能陰陽錯位;在楹聯(lián)和門額乃至書畫作品中,則是以房屋、大門和書畫作品自身的坐向為基準,由左而右,左上右下,左前右後。

上述規(guī)劃與設計的哲學內(nèi)涵,即是尊天道、順天道,以求“天人之和”?茖W技術(shù)無國界,而精神文化是多元的。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同時,建立起對包括中國建筑文化在內(nèi)的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至關(guān)重要。建筑的式樣可以隨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師法自然、崇尚和追求和諧的精神是不會過時的。例如,在自然方位和文化方位上,主張左陽右陰、左上右下、左前右後的傳統(tǒng),是一種尊天道和順天道的和平、吉祥、喜慶的文化象征。否則,將與此背道而馳。在這些問題上,不可盲目地講究什么都要“與國際接軌”。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不僅有其獨特的結(jié)構(gòu)與造型,而且有其崇高的建筑境界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加速發(fā)展,正確地認識中國建筑文化,切實地保護中國的文物建筑,已成燃眉之急。為此,把中國建筑文化建設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并盡快地納入到中國高校的建筑教育系統(tǒng)之中,以培養(yǎng)出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規(guī)劃、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建筑監(jiān)理等方面的高級人才,已經(jīng)刻不容緩。風水學說,是在歷史上形成的中國建筑文化的特殊形態(tài)。其中,有關(guān)自然環(huán)境方面的因素,大都是可以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手段加以檢測的。一些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風水學要點,已經(jīng)被中國有關(guān)的建設規(guī)范所吸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用辯證的和歷史的觀點來公正地看待風水、用科學方法來認真地研究和清理風水、正確地理解和借鑒風水,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易學智慧,從而自覺地保護中國的文物建筑。學習、宣傳和普及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和城市科學方面的知識,倡導中華易學智慧與西方科學文化的優(yōu)勢互補,建立和諧發(fā)展觀和科學發(fā)展觀,是開創(chuàng)有中國特色城市化建設的必由之路。不過,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多層次、多學科、多方面的人士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方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