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門派

道教門派 --真大道教/太一教

真大道教

    原名“大道教”,金初北方出現(xiàn)的三大新道派之一。創(chuàng)始人劉德仁,號無憂子。滄州樂陵(今屬山東)人。自稱二十一歲時遇一須眉皓白之老翁,授以“《道德經(jīng)》要言”(一說授以“玄妙道訣”),創(chuàng)教于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在傳教時以召神劾鬼之術(shù)為人治病,一時信者甚眾,自稱大道教。五傳至酈希成(誠)分為兩派,因元憲宗支持酈派,故改名為真大道教。是教以《道德經(jīng)》為宗旨,兼汲儒、釋部分思想,所列戒條有九: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親,誠于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yuǎn)勢力,安賤貧,力耕而食,量人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xí)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qiáng)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史稱其為“以苦節(jié)危行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苛侈于己”。真大道教在修煉上不講究飛升化煉之術(shù),而注重靜默祈禱,也不奉祀諸多鬼神,為人治病不借助符箓,只是“默禱虛空”,不化緣乞食,主張道士出家苦行,其宮觀初稱為“庵”,墓稱為“塔”,類似于佛教,流傳于河北一帶。全盛之際,其傳播地域曾西出關(guān)隴至于蜀,東望齊魯至于海濱,南極江淮之表。經(jīng)十余傳而衰。

    大道教

    參見“真大道教”條。

    太一教

    或稱太一道,金初北方出現(xiàn)的三大新道派之一。金天眷中(11381140)蕭抱珍創(chuàng)立于衛(wèi)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該派所用“太一”之名,說法有二。一說該派因傳太一三元法箓,因名其教曰太一“(《元史·釋老傳》)。一說因取“元?dú)鉁啘S,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而得此稱(至元三年《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碑》)。據(jù)傳,蕭抱珍曾得仙圣授以“秘箓”,善“祈禱訶禁”之術(shù),亦以符箓為人治病,故其門徒甚眾,朝廷聞名。金熙宗皇統(tǒng)八年(1148),朝廷召其入宮,為皇后治病,深受禮遇,賜其所居庵為“太一萬壽觀”。死后,元世祖追賜為“太一一悟真人”,改“太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宮”。二祖蕭道熙(本姓韓)、三祖蕭志沖(本姓王)承傳其道。元世祖賜以四祖蕭輔道“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之號。五祖蕭居壽(本姓李)也得元世祖禮遇,至元十二年(1274),令建太一宮于兩京,命其主持宮中祠事,兼祀六丁神,并賜太一掌教宗師印,賜號“太一演化貞常真人”。六祖蕭全祐(本姓李)嗣,亦被封為“真人”。七祖蕭天祐(本姓祭)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51),以“太崇玄體素演道真人”身份和正一派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全真道掌教孫德囗等,在大都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設(shè)經(jīng)箓普天大醮。泰定元年(1324),七祖又于吳全節(jié)、夏文泳、劉尚平等,率法師道士數(shù)千人在大都崇真萬壽宮建金箓周天大醮。太一教盛傳二百年元未仍在活動。七祖之后,史料無載,流傳不明。太一教重符箓齋醮,與正一道相類似;其規(guī)定道士必須出家,則又與正一道有別。該派始祖規(guī)定,凡非蕭姓嗣教者,皆改蕭姓。元代深受理學(xué)影響,以忠信孝慈為行身之要。